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 提供读经者一个解释圣经信息的框架 Wed, 20 Sep 2017 06:06:2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2 https://bible-theme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cropped-Bible-Themes-Logo-150x150.jpg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 32 32 倾城之祸 (创19:1-38) https://bible-themes.com/%e5%82%be%e5%9f%8e%e4%b9%8b%e7%a6%8d-%ef%bc%88%e5%89%b5191-38%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5%82%be%e5%9f%8e%e4%b9%8b%e7%a6%8d-%ef%bc%88%e5%89%b5191-38%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Mon, 18 Sep 2017 22:15:11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925 创19:1-38 创世记第十九章是神审判约旦河平原诸城这一段敍事的下半部份。耶和华神在前一章中留下来和亚伯拉罕说话,另外两位「客旅」则前往所多玛城准备执行审判。 不少人对前往所多玛城这两位客旅的身分进行不少探讨。事实上,他们的身分确实有点神秘。一方面,亚伯拉罕遇见的这三人中,只有留下来和亚伯拉罕说话的才被称为耶和华,而前往所多玛城这两位则被称为「天使」。可是另一方面,「天使」在旧约中的用法比较阔,主要所指的是神的「使者」。「使者」有些时候拥有神独有的权柄,因此可能是神格中多重位格的显现。一个例子是:「天使」奉神的命令前来毁灭平原诸城,但他们却有权柄凭自己的主权答允罗得不倾覆平原诸城中的琐珥城。因此,似乎他们拥有与耶和华神等同的审判主权。 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宜在这段叙事中探讨。一则,这两位「天使」的身分不是这段叙事的焦点。二则,父本身存在某种隐藏性,向人启示父则似乎是子(直接)和圣灵(间接)的独有特性。因此,旧约中神的复数显现是否就是三重位格的展示,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着以上这些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我姑且只称那两位为「天使」,而不对他们的身分作进一步分析。 在天使对于平原诸城的审判之中,我们可以有以下三点观察: 首先,天使对所多玛城的审判是要铁证如山的。他们起初坚持要在城内的街上过夜,就是要暴露该城居民的邪恶。 其次,天使拯救罗得一家的决心非常坚定。在整个事件中,罗得每每表现得犹疑不决。相反,是天使主动拖着他和他家人的手,半催半逼的带他们逃离所多玛城。倘若不是天使的催逼,恐怕罗得一家因着依恋他们在所多玛已经建立的一切,而已经与该城一起覆亡! 第三,天使审判的主权是绝对的,他们答允罗得的请求不倾覆琐珥。读者可能会问:为何琐珥能够被保存、而所多玛等其余四座城却不能?若琐珥能够因为罗得一家逃亡到此而得到宽容,为何他们已经在那里居住已久的所多玛却不能?在此,我认为神审判主权的绝对性可能是惟一的解释。同样是罪大恶极的城市,神决定要即时倾覆一处、而延迟审判另一处,那是祂行事的主权。 可是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知原本也列在被审判的城市中的琐珥所犯的罪有多大,不过在这事件中所多玛城的居民所犯的恶行却罪大滔天,绝对配受神即时的毁灭审判! 那么他们所犯的恶行是什么?我认为基本上是严重的性扭曲和像捕猎般的强暴行为。他们似乎没有固定的性取向, 相反,从罗得自愿牺牲自己的女儿来保护那两位「客旅」这个举动来看,所多玛城的居民似乎是跨越性别界限的、实行完全无限制的纵欲者。并且他们视外来的客旅为施行强暴的猎物。 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一种一时情欲和自制的失控,而是深思熟虑下的行动!为什么?罗得一家可不也是外人吗?为何所多玛城的居民至此未曾加害予罗得,却容许他一家寄居在他们中间?大概罗得和所多玛的居民之间有某种互利的协议,保留罗得一家的性命可能对所多玛城有某些利益。 可是,过路旅客的情况便不同了!旅客并不会长久停留,所以不会存在长期的利益关系。再者,所多玛大概只是他们旅程上的一站,他们在此也没有任何相识或结盟的人。作为完全的陌生人,他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消失了大概也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这个事件中,所多玛城的居民之罪恶完全表露无遗!或许他们的邪恶已经是声名狼籍的了,所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过路客旅会选择路经该处的,所以这种对客旅强暴的事件大概也不会经常发生,至少可以肯定这是罗得第一次遇上这种可怕的暴行。不过姑勿论如何,罗得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城市内存在的滔天罪恶!因此移居所多玛城仍然是他价值判断下作的一个非常错误的决择。 让我们来稍为回顾罗得至今的一些事蹟。他起初跟随亚伯拉罕离开故乡吾珥,继而亦追随他的叔叔离开当时已经居住了十年多的哈兰,最终到达迦南地。因此他从起初便参与亚伯拉罕的信心之旅。 可是,罗得的一个明显缺点,甚至至终成为导致他可悲失败的致命要素,是他对世界繁荣的贪慕。 当他和亚伯拉罕的牲畜太多,以致他们因畜牧的需要而必须分开居住时,罗得选择的是富裕和土地肥沃的约旦河平原,却无视平原上诸城的邪恶。 其后,或许为著交易买卖的便利,罗得一家逐渐把帐栅移近所多玛。当以拦联军进兵迦南,攻打背叛他们的约旦河平原上的城市时,罗得一家都被牵连在内,他整个家庭和一切财物均被以拦联军作战利品掳走。不过幸好亚伯拉罕神蹟性地从战胜后正在退兵的以拦联军手中救了他一家,并且夺回罗得的一切财物。 但罗得是否因此醒觉呢?他是否因为这个或许是从神而来,但至终是有惊无险的警告而不再贪恋世上繁华呢?答案是:不是!亚伯拉罕把罗得一家并他们的财富夺回来后,罗得却从所多玛城外索性搬进城内居住!大概因着之前罗得一向已经跟所多玛城进行交易买卖,所以所多玛的居民容许他一家以寄居的身分在城内居住。当天使抵达所多玛进行审判行动时,罗得一家当时已经是城内的居民!不但如此,他的两个女儿也已经许配给了城中的居民。明显地,罗得已经计划在这个罪恶之城中落地生根! 当然罗得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的人,他亦有美善的一面。像亚伯拉罕一样,罗得遇见过路的客旅时,纵使他本身在所多玛城内也只是寄居的,但他仍然愿意开放自己的房屋,一尽「地主之谊」,极力邀请两位「客旅」在他的家住宿一夜。 不但如此,既然在再三的邀请下两名「客旅」搬进了他的家,罗得便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安全。罗得视他这个责任非常认真,甚至在他以为再无其他出路时,他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两个女儿来保护这两个陌生人!保护客人抑或是保护自己的女儿?谁应该是更重要的?当两者或许不能同时做得到的时候,他应该如何决择?罗得的选择是否同时也暴露了古代东方人轻视女性的文化? 无论如何,罗得这个决定终究仍是不对的。不过选择固然是愚蠢的,但却的确反映了他对投宿在他家的客人的责任之重视程度!况且,除非他交出这两位客旅,否则,面对整个城市内差不多是全部的居民的威胁,罗得单单一个人能够作得了什么?除非是神的介入!当然,从这段叙事中我们得知,这正是紧接要发生的! 天使在最紧迫的一刻介入,保护了罗得的一家,并且给予他们直至天明的时间执拾所有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因为天明的一刻,便是天使要倾覆所多玛城的时候。有趣的是,天使要毁灭的不只是所多玛, 也包括约旦河平原上其他四座城市,明显地所多玛的邪恶是普遍地存在于平原上的所有城市内。 罗得两位未来的女婿不相信罗得的说话。冲击罗得一家的暴徒虽然差不多包括了整个所多玛城的所有居民,但似乎这两位未来女婿并没有在内。若然他们相信罗得的说话,他们原本因罗得的缘故,生命也可以被保存的。可是至终他们不信,结果放弃了生存的机会。这事件也对罗得和他两个女儿带来严重影响! 天使再三催迫下罗得仍然是犹疑不决。他究竟在犹疑什么?他怀疑神是否真的要毁灭整个城市吗?或许他是在考虑,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灭城的灾祸中仍然可以保存他在城内的一切财富。到此刻,对现世繁华的恋慕始终仍然是罗得的致命伤! 天使被迫必须拖着他和他家人的手,才能强硬地把他们带离所多玛城。天使的吩附很发人深省。不能回头看当然不是禁止人的好奇心,而是最直接的严厉警告-在对物质繁华的依恋和生命保存之间,罗得一家必须作出选择!可悲的是,我们知道罗得的妻子的结局。 经历了这次惊天动地的可怕事件后,难怪罗得惧怕非常。不过他应该不可忘记,他和两个女儿能够仍然存活,是神恩典下对他们的拯救。可是我们发现罗得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信心,他并没有多少信靠那位在灭城之祸中拯救他的耶和华神! 他惧怕停留在他逃到的琐珥城,所以他和两个女儿最终离开琐珥,迁到山上离群独居。为何罗得惧怕在琐珥居住?大概和当地的邪恶文化无关。他当初没有惧怕所多玛城的罪恶,大概他也不会惧怕琐珥城的情形。他惧怕的大概是琐珥会跟所多玛一样遭到灭城之祸!但天使不是向他保证了为著罗得的缘故,不会毁灭琐珥城吗?似乎罗得担心天使会出尔反尔,他对神似乎没有多少信任可言。 迁移到山上居住是罗得一生中或许是最后的一个严重错误。他妻子已经变成了一根盐柱、已经死了。他的两个未来女婿也没有跟他们逃了出来。现在只剩下罗得和他两个女儿,如何能够产生后代? 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视传宗接代,所以罗得两个女儿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们没有选择「冒险」重回天使曾经承诺不会倾覆的琐珥城。他们也惧怕迁到其他的社群,或许是因为平原诸城的遭遇,附近的民族已经视罗得一家为招徕祸患的原因。最后,罗得的两个女儿选择了一条非常错误的路!摩押人和亚扪人就是从这次乱伦事件中出来的。 有关罗得的叙事便在此终结。他的一生说明了一项很可怕的真理:人纵然处身在神百般的恩典中,但他的价值观和他的决择仍然可以促使他从恩典中坠落。罗得的决择和他可悲的结局就是一个最清淅的说明。

The post 倾城之祸 (创19:1-38)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5%82%be%e5%9f%8e%e4%b9%8b%e7%a6%8d-%ef%bc%88%e5%89%b5191-38%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奇怪的求情(创18:1-33) https://bible-themes.com/%e5%a5%87%e6%80%aa%e7%9a%84%e6%b1%82%e6%83%85%ef%bc%88%e5%89%b5181-33%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5%a5%87%e6%80%aa%e7%9a%84%e6%b1%82%e6%83%85%ef%bc%88%e5%89%b5181-33%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Sat, 16 Sep 2017 04:28:42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911 创18:1-33 创世记第十八章是神毁灭约旦河平原诸城这段敍事的第一个部分,故事将会在创世记第十九章中继续下去。在这一章中描述的,是神在灭城行动前和亚伯拉罕的一段对话。 这个事件应该和记载在前章神订立割礼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相若,因为在两个事件中,神均宣告撒拉将会在次年这个时候为亚伯拉罕䜥下一个儿子。 当神以三名客旅的身分向亚伯拉罕显现时,似乎亚伯拉罕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身分,而只视之为过路的陌生客旅来接待他们。 古代的东方存在一种非常良好的习俗,就是好客的文化。古代农村或游牧的社会一般都缺乏客店的设施,所以出门的旅客十分需要当地人的接待。在正常的情况下,古代的东方民族一般都愿意给予帮助,当然这也有不少例外的情形,要视乎每一个社群实际的情形。 亚伯拉罕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接待这三位陌生客旅。亚伯拉罕本身相当富有,手下家丁的数目甚至可以组成一支小小的军队!当然他也有不少的仆人可以听他差使。可是,亚伯拉罕不但以最上好的筵席来款待这三位客旅,他自己甚至站在一旁以仆人的身分服侍他们!这反映了亚伯拉罕的谦卑和对这三位陌生人的尊重。 亚伯拉罕和撒拉何时才明白原来站在他们面前这三位竟然是神的显现?我想大概是当客旅在宣告了撒拉来年将得一子,然后道出撒拉心中的不信之后。只有全能全知的神才能对未来作出应许、并洞悉人心中的所想。当其中一位客旅温和地责备撒拉心中的不信时,便等于自我宣告了祂的身分。 按古代东方的习俗,作为女主人的撒拉不会直接接待陌生的客人的,因此她当时是留在帐栅内。她也听到了这位客旅有关于她明年将要得子的宣告。 事实上这不是神第一次清楚地明言这个应许。稍前的时候神已经在订立割礼的时刻向亚伯拉罕清𥇦地说明了,而亚伯拉罕似乎也信任神的承诺。亚伯拉罕大概也告诉了撒拉神这个应许,但明显地,像当初的亚伯拉罕一样,撒拉也觉得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原来她已经停了月经,在生理上根本已经不可能怀孕了-当然除非是神蹟出现! 但这又有什么难处?难道在全能的神的手中有难成的事吗?这正是神针对撒拉的不信而向她发出的反问。 撒拉有一点是和亚伯拉罕截然不同的。亚伯拉罕信任神,甚至可以在祂面前坦白地揭露自己的疑惑。但撒拉心中的暗笑被神指出并温和地责备时,撒拉却惧怕而企图否认她的不信!清楚地,撒拉对神的认识,和亚伯拉罕的仍有一段距离! 神不容许撒拉扺赖!不信是可以理解和可以被包容的,但伪装却不能!在与神相交中,真诚与坦率是必须的要素。撒拉可以小信,但她不可以虚假!这是她必须要学习的功课。 就是这种神、人之间真诚相对的要求引入神与亚伯拉罕接着的一段对话。 很有趣地,神在「自言自语」(创18:17-19)中告诉了读者两项真理: 首先,真诚相对并不单单是人向神必须有的态度。在神、人相交中,神向人也同样地真诚和坦率。人应该知道、也能够知道的,神不会向他隐瞒。 其次,神也必须向人揭示祂心中所想,否则人不可能了解神的心思。若果与神同行就是学效神、顺服祂的心意的话,那么人必须明白神心中的意念和对事物的想法。 基于这些原因,神向亚伯拉罕透露祂向平原诸城即将要作的审判行动。可能我们会奇怪,为什么神需要下到那些城中察看,才能知道传至祂耳中的罪恶是否属实(18:20-21)?我想这大概是修辞的一种手法,表达的是要铁证如山,在审判中叫平原诸城无可推诿。 接着便是亚伯拉罕为那些城市所作有趣的求情。他求情的理据合理吗?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首先,亚伯拉罕似乎把神放在一个看似完全没有选择余地的场景-要么祂就把义人、恶人一起灭绝,否则祂就必须因着义人的缘故而宽恕恶人。按亚伯拉罕所说,仿佛这是一个非此则彼的选择! 在后裔应许中,神自称为全能的神(创17:1),但在这𥚃亚伯拉罕却称神为「审判全地的主」。不错!神现在降临的目的就是对平原诸城施行审判!不但如此,亚伯拉罕也知道神也是决定迦南全地所有民族之存亡的历史主宰(创15:16),祂的管治权柄遍及全地。亚伯拉罕清楚地表现了他对神的审判权柄的正确认识。 既然神是审判全地的主,那么祂的审判怎么能够不公正?无所不知的主特意亲临所多玛、蛾摩拉诸城的目的,就是要叫他们在审判的刑罚下无可推诿。那么神怎能够在审判上不公,而留下一道使恶人不服、可以伸辩的借口? 明显地,在审判恶人的刑罚中一并也把义人毁灭是不公义的,亚伯拉罕的说辞没有留下任何理由可以给神选择这个做法!因此,因着少数义人的存在而宽恕整个城市似乎是神惟一合理的选择!更甚者,难道只因为义人的数目减少了一些便能合理化原本是不公义的完全灭绝行动? 这正是亚伯拉罕为平原诸城求情所用的策略,这些论点为的是迫使神必须采纳第二个方案-就是因着少数义人的缘故而宽恕所有的恶人,而最终同意最低要求为十个义人。亚伯拉罕和神同意的做法是:倘若城中有十个义人,神便宽恕整个城中所有的人。但假若城中义人不足十个,神便可以把整个城倾覆,把城中所有的恶人全部毁灭,但对于义人神如何处理,在此神并没有作出承诺,但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前设似乎是:义人与恶人跟整个城一并毁灭。似乎亚伯拉罕心想,在整个城市中义人的数目大概不会少于十个吧!因此他以为平原诸城的安全已经肯定被保住了! 读者或许会有两个疑问。首先,因恶人的缘故而把少数义人也一并毁灭固然是不公义的,但在没有悔改下,只因十个义人的存在而宽恕所有恶人,那又何尝是公义? 其次,难道除了这两个行动外,就没有第三个选择? 真相是:亚伯拉罕固意只提出以上两个选择,迫使神似乎在无可选择下接纳亚伯拉罕为平原诸城的恶人所作的求情。但事实上除了这两个选择外,神的确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无论一城中的义人有多少,神都可以拯救他们脱离审判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却灭绝所有的恶人!这选择才符合神完全公义的审判原则-无论义人的数目多抑或小,义人与恶人均各自按照他们自己所行的或被保守,或被灭绝。 事实上,神最终所作的就正是这样。按照亚伯拉罕的求情来说,在连十个义人都没有的情况下,神固然可以覆灭整个城市,毁灭所有恶人,但神却没有承诺会在倾覆全城时会特别保护那少数的义人!因此,对罗得一家的拯救,基本上是超越了神答允亚伯拉罕所请求的、完全是神自发的怜悯行动。 神对平原诸城中有多少义人其实早已心中有数,并且拯救罗得一家对神来说也不会是意料之外的事,但为何神却仍然和亚伯拉罕在义人数目的求情上「周旋」?我想这大概是为了要亚伯拉罕学习到以下两个功课: 首先,神是怜悯的主。那怕是没有向亚伯拉罕承诺过的,但能够拯救的,神不会不拯救。 其次,审判是神的主权,只有祂能够判断人是否配得宽恕。作为一个与神同行的人,亚伯拉罕只需对恶人存有怜悯之心,恶人最终是否配得神的宽恕,这是神自己的判断。因此,纵然神早已知道亚伯拉罕求情的对象最终仍然难逃审判的结局,但神仍然喜悦亚伯拉罕在这过程中表露的对恶人的怜悯,那怕在求情的过程中,亚伯拉罕的说辞与逻辑是何等的监人勑厚!有些时候,爱与怜悯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The post 奇怪的求情(创18:1-33)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5%a5%87%e6%80%aa%e7%9a%84%e6%b1%82%e6%83%85%ef%bc%88%e5%89%b5181-33%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割礼与易名 (创17:1-27) https://bible-themes.com/%e5%89%b2%e7%a6%ae%e8%88%87%e6%98%93%e5%90%8d-%ef%bc%88%e5%89%b5171-27%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5%89%b2%e7%a6%ae%e8%88%87%e6%98%93%e5%90%8d-%ef%bc%88%e5%89%b5171-27%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Fri, 15 Sep 2017 02:37:31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905 创17:1-27 对我们而言,割礼好像是很古老和很不文明的一种礼仪,可是, 在亚伯兰的信仰历程中,割礼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并且它和易名的行动息息相关:两者均指向在立约中神对其子民拥有的主权。 当然,亚伯兰与神同行并非始于此刻, 可是,在这一刻,神正式化了祂与亚伯兰之间的立约关系。透过为亚伯兰和撒莱另立新名,神展示了祂对其子民的拥有权;并且透过订立割礼,神把祂的子民规范在正式的立约责任下。 从古至今只有父母为孩子命名,或是位大的为位小的选择名字。为什么?理由很简单:这是主权的展示。在某些社会𥚃,位高的人,例如村长或是父老辈的人物,对整个社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同理,父母为孩儿命名,也是因为父母对儿女拥有一定的管治权柄。 在立约关系下,神和亚伯兰一家开始了一个新的主权关系,这主权不但以创造关系为基础,更重要的是拣选与蒙召的特殊关系。在特殊的拣选下,亚伯兰一家成为神特殊管辖的主权领域。 亚伯兰与撒莱的新名字也很有深意。「亚伯兰」这名的意思是被高举的父,大概是崇高的父或是尊荣的父的意思。「亚伯拉罕」这名的意思则是后裔众多的父,特别指向的是多国多族必从这「父」而出。 「父」这元素同时存在于亚伯兰的原名和神为他命定的新名中。既然「亚伯拉罕」这新名要表达的,是众多后裔、甚至多国多民必从他而出这应许,明显地,「亚伯拉罕」这名中的「父」所指的是亚伯兰本人:他要成为多国多族的共同的父(始祖)。那么,他的原名「亚伯兰」中的「父」是否亦是指向他本人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白「亚伯兰」这原名并没有任何立约下的象征意义,它只是在亚伯兰出生时,他的父亲他拉为他立的名字。一个父亲无论盼望自己的孩儿将来要如何的尊荣,大概也不会称自己的孩儿为尊荣之「父」的。因此,在「亚伯兰」这原名中的「父」所指的,应该不会是亚伯兰本人。那么,这「父」究竟是谁? 或许他拉本身的信仰可以给予我们一点线索。他拉原本是一个异教信仰者,极可能终其一生,他仍然持守他的异教信仰。他拉一家原居吾珥,后来他停留在哈兰并在那地定居下来。吾珥和哈兰是古代月神敬拜的两处中心地,两地的居民大多都是月神敬拜者。因此他拉当年在为刚出生的亚伯兰命名时,所要尊崇的「父」极可能指向的就是月神。 在这当中我们发现到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神保留亚伯兰原名中「父」这个元素,但在「亚伯拉罕」这新名中,「父」的指谓却被转移了,指向的不再是月神,而是亚伯兰本人。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事实:他拉原本是盼望藉亚伯兰来尊崇他的父-月神。但当亚伯兰毅然地放弃他父家的月神宗教,回应真神的呼召,进入与神的立约关系下时,当然神不会尊崇偶像月神,但神要高举的却也不是祂自己,神要高举、给予尊荣的,竟是亚伯兰本人!神应许的不只是后裔繁多,神更进一步宣告,国度与君王将要从亚伯兰而出。神要赐他的福,因亚伯兰的缘故甚至能够惠及他血源以外,用钱买回来的仆人之上! 这是一个叫人多么惊讶的事实!一个人只要放下从前错误的人生价值,以神为最高的生命目的,那么在与神同行中,神将会把人绝对不配得的尊荣加在人的身上!正如「亚伯兰」从前只是高举偶像月神的器皿,但今天「亚伯拉罕」却成为被真神高举的对象!人若尊重神,神必尊重他! 撒莱的易命则比较简单,似乎没有亚伯拉罕的情形那么精妙。「撒莱」和「撒拉」两个名字均是公主的意思。「撒莱」这原名大概没有任何宗教含义,似乎只是反映了父母对刚出生的女儿的钟爱。因此神可以保留「撒莱」这名字的原意,只在发音上作些微的更改,成为「撒拉」,仍然是公主的意思。 意思没有改变,但「撒拉」这新名仍然标示著两个事实: 神更改撒莱的名字这举动,展示祂在立约关系下对撒莱的主权。 其次,对撒莱钟爱的,已经不只是她原本的父母,也更是与她立约的神!正如撒莱的父母一样,神也视她珍贵如公主,并且要在这个盟约中赐她多国之母这个荣衔。 跟易名一样,割礼也是神对亚伯拉罕一家在立约关系下主权的伸展。 不少有关割礼的讨论都有谈及卫生的考量,但我认为这只是次要的原因,割礼主要是一个象征性的宗教礼仪,强调的是人在立约关系下的盟约责任和领受的祝福。 虽然亚伯拉罕之约是一个以信为基础的恩典之约,但若果我们过份强调这个约的「无条件性」,则却又似乎有违事实的真相。事实上,亚伯拉罕之约反映的是一种非常丰富、多面向的神、人关系。 一方面,在他以先,比他更认识真神和更敬虔的人其实是存在的。当然,神是看到他的潜质,但神对他的呼召最主要的仍然是基于纯粹的恩典。因此,亚伯拉罕蒙召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好行为。可是另一方面,在盟约已经订立的关系下,亚伯拉罕却需要承担履行盟约中的责任。 「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创17:1-2)。亚伯拉罕必须在神面前活出一个敬䖍的人生,追求圣洁的生命,这是他在恩典之约中的盟约责任。要成为地上万族蒙福的中介,亚伯拉罕本人必须是一个有效的见証人! 因此,无条件的应该之约并不否定盟约责任,亚伯拉罕的恩典之约也不排斥后来西乃的律法之约。后来的律法只是现今神在恩典之约中所要求的「完全」生命的正规化而已。因此,无条件的应许假设了盟约责仼。后来的律法也以现今的恩典为前设。 割礼象征的就是人在这种立约关系下必须活出的敬虔生命。有三点藉得特别提出讨论: 首先,神要求的敬䖍必须渗透生命的每一个层面。在恩典之约下,神对祂子民生命的管治权达到生命的所有角落,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范畴不是在盟约规管之下。从前当始祖犯罪后,亚当和夏娃立即的改变是产生了罪咎感,在强烈的隐藏欲望下必须把自己赤露的身体覆蓋起来。但现今在恩典之约下,人不再需要感到耻辱,人可以赤条条地以自己的本相面对与他立约的神。割礼所立在的部位,原本就是人视为最私隐、最需要隐藏之处。但在恩典之约中,立约之神将要管辖衪子民的生命,甚至渗透至生活中最隐藏最私人的范畴!生活中并没有任何场合是在盟约范围以外的。 第二,割礼或许亦有实质上的道德作用。亚伯拉罕的后裔将要继承之地其上的原居民,将来要面对神灭族审判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淫乱文化!因此,生活在并被环绕在这种可怕的文化中,神的子民或许必须在性器官上立上一个象征分别为圣的记号,以提醒他们不能被这种淫乱文化所同化。他们要知道,性器官不是为淫乱而有,相反,性器官作为人身体上被造的器官之一,是具有特殊的功能的:就是在神所认可的关系下延续后代。 这便带进第三点,或许也是割礼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育在恩典之约中的角色。迦南文化普遍存在对生殖力的祟拜。这或许是基于古代人对成孕及生殖过程感到十分奇妙,因而对生殖的本身客体化和神秘化。可是,割礼告诉我们,生殖力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化的神秘力量,相反,生殖是创造主给予被造物的祝福。并且,在恩典之约中,生殖更被赋予一个独特的角色:它是神达成盟约应许的途径-亚伯拉罕如何能够成为多国之父?答案是透过神祝福他后裔的延续。 一个小小的总结是:在与神同行的关系中,人固然有他应䀆的盟约责任和应活的圣洁生命,但圣洁生活却原来同时也是蒙福的途径。在此,行为与恩典实在难以清淅地分割。 另一方面,这个事件也反映了亚伯拉罕何等的有趣!他在神面前的率直坦白实在相当可爱!神不是已经明言了后裔的应许必须透过撒拉来成就的吗?但亚伯拉罕却仍然感到这是难以置信的,他坦白的向神直言,他已经把以实玛利看为应许之子了。在这里有三点是值得一题的: 第一,亚伯拉罕这反应说明了当日他答应撒拉的提议,娶夏甲为妾的时候,的确认为这或许就是神用以成就衪后裔应许的方法。 第二,至今亚伯拉罕已经在迦南地上寄居了二十四年。从娶夏甲为妾到此刻亦已有十四年之久。当年不是神亲自吩附已经逃跑了出去的夏甲回来的吗?这十四年之间,神并没有再向亚伯拉罕显现,怎么可能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不是应许之子? 第三,撒拉当时已经九十岁,已经超过了生育的年龄,并且亚伯拉罕自己也已经年迈,若神真的要透过撒拉赐他儿子,又何需等到今天?更何解自夏甲的事件后这十四年之间神都一直沉默不语,仿佛已经默认了以实玛利作为应许之子的身分? 因此,站在他的处境上来设想的话,似乎亚伯拉罕的反应是能够理解的。因此神特别再强调,以实玛利虽然仍然会得到神的祝福,但神所应许的后裔,却被指定为是必须从撒拉而出的。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𨒂迟了二十四年仍未有行动的应许,到了今天的情境已经叫人很难相信,所以神现在向亚伯拉罕显现的时候,第一句作的自我宣告乃为「全能的神」!不错!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亚伯拉罕至今的人生,都是在对神信靠这功课上的不断学习!事实上这或许也是你我人生的写照。

The post 割礼与易名 (创17:1-27)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5%89%b2%e7%a6%ae%e8%88%87%e6%98%93%e5%90%8d-%ef%bc%88%e5%89%b5171-27%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齐人之福?(创16:1-16) https://bible-themes.com/%e9%bd%8a%e4%ba%ba%e4%b9%8b%e7%a6%8f%ef%bc%9f%ef%bc%88%e5%89%b5161-16%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9%bd%8a%e4%ba%ba%e4%b9%8b%e7%a6%8f%ef%bc%9f%ef%bc%88%e5%89%b5161-16%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Sun, 10 Sep 2017 06:56:09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89 创16:1-16 由始至终得子都是神对亚伯兰的应许中重要元素之一,并且亚伯兰亦是在得子这应许上经历波折重重。 在神重申应许后,不错亚伯兰的确愿意重新把信心投靠在神之上,并且甚至因此而称义。可是毕竟在迦南地上一住至今已经足足有十年之久,神仍然未曾医治撒莱的不育,她至今仍然是一无所出。结果是:撒莱想出了一个甚为取考的方法,或许可以「帮神一把」!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说每一个牵涉在其中的人都有错失。 亚伯兰为何会接纳撒莱的提议而娶夏甲为妾呢?我想这或许也是跟得子之应许是有关的。神多次重申要赐给亚伯兰一个儿子,并且声明过继的养子不算在内,必须是由亚伯兰亲自生的才算是应许之子。 可是若是如此,为何神仍然迟迟不医治撒莱不育的问题?忽然间,撒莱向丈夫提出这个建议,或许亚伯兰突然觉得这也许就是神的计划吧!神要藉夏甲赐他应许中的儿子! 要公平地评论亚伯兰的想法,我们便必须留意,神应许要赐给亚伯兰一个他亲生的儿子,但神却并未明言这位应许之子必须是要由撒莱所生。对于今天生活在一夫一妻制度下的人来说,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不需明言的。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古代的近东文化下,多妻是合法的婚姻模式。因此,在当时的文化下,亚伯兰这一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虽说可以理解,却仍然是不寻常的!为什么?首先,多妻虽然是合法的婚姻制度,但却不是常规。一般的平民百姓很少会有多妻的。多妻的情况多数会存在于富裕和权贵的阶层中。亚伯兰虽然本身似乎也是出自颇为富裕的家庭,可是他至此都未曾实行多妻的婚姻。亚伯兰并不是一个多妻主义者。 因此,若然神的计划真是要透过夏甲赐儿子给他的话,那么神便等于在改变亚伯兰的婚姻模式:由一妻变为多妻的婚姻。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因为这不但改变了亚伯兰和撒莱原本是排他性的婚姻关系,或许也改变了亚伯兰对婚姻的观念。但是神在这么重要的关键时刻纵然缄默,难道亚伯兰就不应该先主动求问神的心意,才听从妻子撒莱的意见? 第三,虽然多妻在当时的文化下是合法的婚姻模式,但合法并不代表符合神的伦理标准。至少我们知道创造之初,婚姻是一夫一妻的关系。我们也知道圣经中见証的第一位实行多妻的人,是该隐族群中的拉麦,他是一位邪恶非常的人。因此可以说,在这事上亚伯兰缺乏了对善恶判断的洞析力。不过,或许这对亚伯兰来说是太高的要求。毕竟活在文化中的人,是很难能够超越文化的框架,完全从单纯的善恶原则来批判被社会接纳的文化元素的。 至于撒莱,她的动机和目的又是什么?大概神赐子的应许并不是最大的原因。对撒莱来说,最大的动机是要透过夏甲重新建立她的尊严和地位!基本上, 撒莱的目的是一个自我中心的动机。 在古代近东文化中,不育是女性的最大耻辱。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责任是为夫家传宗接代。因此,不育的妻子可以为丈夫安排一个妾侍,为丈夫留后。从妾侍所得的第一个儿子,名份上归与妻子之下,算为妻子的儿子。 在今天西方文化的处境下,我们佷难理解为何一个女性竟然可以愿意与另一个女性分享他的丈夫,更难以想像的是:这竟然甚至是为了一个自利的目的! 可是事实却正是如此!撒莱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拾回她失去了的尊严!她希望可以透过夏甲从亚伯兰得到一个儿子,从此便可以洗脱她不育的耻辱。神至今仍未应验的赐子应许或许只是撒莱用以合理化这个目的所用的理据。 夏甲在这个事件中至今似乎是完全被动的。我们不清楚夏甲的选择权究竟有多大,但她与亚伯兰的关系却是撒莱一手安排的。可是,当夏甲发现了她已怀孕了,她便开始轻看撒莱。这明显地是她的一大错失。 虽然创世记的描述称夏甲为亚伯兰的妾侍,但在当时文化下,夏甲的地位是与妻子无异的。若果撒莱要透过夏甲从亚伯兰得一儿子,那么夏甲被赋予的,是比一般的妾侍为高,与正式妻子差不多的地位。 夏甲因自己怀孕而轻看撒莱,一方面是不尊重与她同为妻子的主母,另一方面,或许是更糟的是反映了她多多小小的忘本性格-夏甲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撒莱的建议之故!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便出现峰廻路转的发展。撒莱向亚伯兰埋怨,亚伯兰便竟然任由撒莱苦待夏甲! 面对家庭内妻子们因着争风吃醋而起的冲突,作为丈夫的亚伯兰理应以一家之主的身分,平息这小小的风波-亚伯兰绝对可以责备夏甲,吩咐她向撒莱道歉。撒莱在丈夫为他出头后,大概肚子里的气也会消了吧!事实上,亚伯兰要平息这原本也不算是什么的小冲突是非常容易的,不过他却竟然彻手不理,任由妻子撒莱任意而为。在这事上,亚伯兰就像很多男性一样,在面对家庭内的纠纷时便采取逃避方法,这可说是完全没有承担起作为人夫的责任。 至于撒莱,无论夏甲有多么的不对,撒莱也不能苦待她,因为夏甲的身分已经不再是撒莱的使女, 而是和撒莱一样都是亚伯兰的妻子! 撒莱的反应说明了她关心的并非是神赐子的应许,她并不关心夏甲肚内的胎儿。相反,因着夏甲对她轻视而受的气,她甚至对当初自己的提议出尔反尔。既然当初是撒莱她自己建议要透过夏甲得子,她现在怎么能够因为受了一些小小的气便拒绝承认夏甲同为妻子的地位,把她重新视作仆人而随意苦待她以作报复? 在这件事情上,各人的缺失均表露无遗:亚伯兰的优柔寡断和不愿意承担起一家之主排解纠纷的责任、撒莱的自利动机和前后反复、及夏甲对主母的忘恩和恃势凌人。 神是唯一在这事件中保持公正的一方: 祂吩咐夏甲回到她的主母那里,服在她之下。夏甲因为自己怀孕而轻看撒莱,并且因而导致这个家庭关系的破裂。神要求夏甲的是:她必须要面对她一手造成的局面,她必须与撒莱和解。并且重要的是:纵使在这婚姻的安排下,夏甲虽然得到了妻子的名分,但在位分上撒莱仍然是比她为高。夏甲必须尊重撒莱的身分,尊卑之分是夏甲必须接纳的现实。 对于撒莱,明显地神当初并不赞同她有关夏甲的建议。可是既然这个婚姻已经成为事实,撒莱必须承认夏甲合法妻子的地位。无论夏甲有多错,神都不容许撒莱出尔反尔,把夏甲重新当作使女看待。神既然吩附夏甲回到她的主母那里,并且服在她之下,我想我们可以假设神已经向撒莱明示,禁止她继续苦待夏甲。以实玛利的命名正是为记念神已经聼见她的苦情,并且夏甲也称那位向她显现的神为「看顾她的」。 对于亚伯兰,虽然神并不赞同他跟夏甲的婚姻,但既然这已是事实,神仍然愿意祝福他们将要出生的儿子以实玛利。但亚伯兰不能够继续逃避他作为丈夫的责任。神吩咐夏甲回来,神大概也吩咐撒莱停止对夏甲的苦侍。神为这个家庭的和睦能够作的就只有这么多,余下的却是亚伯兰的责任了,他必须活在两个妻子之间,努力维系这个家的和谐。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或许神不喜悦人的某些决定,但当人已经作出了决择后,神仍然要求人在既定的事实下为他所作的负责。

The post 齐人之福?(创16:1-16)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9%bd%8a%e4%ba%ba%e4%b9%8b%e7%a6%8f%ef%bc%9f%ef%bc%88%e5%89%b5161-16%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亚伯兰称义的信(创15:1-21)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a8%b1%e7%be%a9%e7%9a%84%e4%bf%a1%ef%bc%88%e5%89%b5151-21%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a8%b1%e7%be%a9%e7%9a%84%e4%bf%a1%ef%bc%88%e5%89%b5151-21%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Tue, 05 Sep 2017 02:58:39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84 创15:1-21 「因信称义」经常作为一个新约观念来被讨论,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旧约思想,圣经所见証因信称义的人物之中,最早的是亚伯兰。相信这也不是偶然的事,既然亚伯兰在人类舞台上的出现标志着神拯救人类的救赎历史之开始,而信在这一个历史新阶段中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则亚伯兰成为因信称义的第一个奠基范例便一点也不会出奇。 亚伯兰称义是发生在怎么样的一个场景中?当时亚伯兰到达迦南相信已经有好些年,但不要说得地的应许仍然像是遥遥无期,后裔应许亦至今仍然全无发展:撒莱仍然一无所出,神仍然未曾医治她不育的问题。因此,虽然迈向迦南之旅是由信心开始的,但在所应许的仍然是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远离故乡及父家,寄居在一个陌生的地域、陌生的民族群之间、亚伯兰怎可能不会不安? 可是,亚伯兰不是被称为「信心之父」吗?他不是回应神在故乡对他的呼召,在连目的地是那里都未曾知道就离开吾珥踏上一段不知名的旅程吗?他不是为营救罗得而以数百家丁之数,竟然勇敢地追击强大的以拦联军吗?这些都是他攀登信心高原的日子。可是,亚伯兰亦曾在埃及指妻作妹,就只是为惧怕或许根本不会发生的危机,那是他信心跌落低谷的时刻。毕竟,像你我一样,亚伯兰亦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信心有高亦有低的时刻。而此刻,在迦南地寄居了一段日子后,神的应许已经像是昨日之事,而眼前的一切仍然依旧,亚伯兰或许落入了一个信心低潮之中。 在这一个场景中,神再度向他显现,再一次重申对他的祝福。若这事发生在你我的身上,你我会如何回应呢?或许无论心中如何的想法、如何的怀疑,我们也只能硬著头皮说一句「阿们」! 可是,亚伯兰却并非如此。他竟然向神质疑祂的赐福究竟能够有何意义!亚伯兰直言:他既然无子,那怕神再丰厚的赐福予他,将来待他日子满足,归到他列祖那𥚃时,一切都不是将会化为乌有吗?今天从神所领受的不也就像过眼云烟吗? 并且,亚伯兰觉得讽刺的是:是神主动呼召他的,是神主动给予他后裔之应许的。可是另一方面,亦同样是神没有赐给他儿子!撒莱的不育或许是有很多原因造成,但亚伯兰却明白到,归根结底,终极的原因仍然是神的主权命定。因此,讽刺的是:神在应许上说要他得子,却在行动上叫他无子!亚伯兰直言他的烦恼与失望:神今天赐他众多的福气,但明天继承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外人。 按古代近东的文化,一个人若没有儿子,可以在家中的众仆人之中选择一人作为将来继承产业的。一般被拣选的便成为家主的养子和整个家庭的管家,借此熟习和了解家庭中大小事务的运作。可是若果家主后来生得儿子,继承权便转回给家主新生的儿子。 亚伯兰大概便是在这种习俗下指定了大马色人以利以谢为他家业的承继者。亚伯兰这做法充份反映了他已经对神的后裔应许失望,因为除非一个人已经差不多对子嗣完全无望,否则一般都很少会作此最坏打算。 对于亚伯兰这么坦率地倾吐他心中已经破灭了的信心,神的回答是简单直接的:以利以谢必不能成为亚伯兰的后嗣,因为神曾应许的,祂必落实,神必赐亚伯兰真正的后裔。在早前的应许中,后裔曾被形容为地上的麈沙(创13:16)。现在神以天上的繁星来作比喻,其实都是异曲同工:就是说明后裔将要多得无法数算。因此神在此其实并没有加上任何新的应许元素,只是重申祂已经说过的。可是很奇妙地,亚伯兰在那一刻相信神的承诺,神就以此为他的义。 「义」的意思跟正确有关。当一个人作他应该作的,行他应该行的,他便是义的。义并不表示完全无缺。举例来说,挪亚在当时的世代中是一个义人(创7:1),但他醉酒失仪的情形明显地是一种错失(创9:20-21)。事实上,「义」描述的主要是一种关系:一个人若能够和神保持一种关系-就是神在原初创造时所设计的正确的神、人关系,他便是一个义人。纵然人并非完全,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个义人,而神、人正确的关系是建基在「信」之上的。 那么什么是信?从亚伯兰这一刻称义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到: 首先,「信」包括但超越纯綷的信心。亚伯兰有信心澎湃的时刻,但他称义并不是在他回应神的呼召而离开故乡之时,甚至也不是稍后他忍痛顺服神的命令而凖备献上应许之子以撒之时。亚伯兰的称义,并不是发生在这些攀登信心高原的任何一件事件之间。相反地,亚伯兰称义是发生在他信心处于低谷的这一刻。因信称义竟然是发生在信心软弱的一刻! 因此,「信」并不在乎信心的大与小,只在乎真!真实的信能够使亚伯兰可以在神面前坦率地承认他已经无法再信,可以叫他向神完全敞露他心中对神、对现况的失望。这便是真!真即是两个心灵完全没有隐藏地倾诉、没有伪装的相连。 如何能够如此?唯有在「信靠」中两个心灵才能如此地连合。亚伯兰可以对现实失望,甚至可以对结果失去信心,但他仍然可以决定要依赖、信靠创造他、呼召他的神。信靠是一种选择:亚伯兰的确已经失去信心,但神在此刻重申祂的应许时,亚伯兰便决定重新把他的盼望放回神的身上。人在小信之中仍然可以作出信靠神的决择,信靠超越了信心的大与小,因为信靠本质上是一个意志的决择,是神、人正确关系的基础原则。 「信」这些特质可以在亚伯兰和神继续的对话中充份地表达出来。 神对亚伯兰的应许主要有两项元素:后裔与得地。在对后裔应许失落信心的时刻,亚伯兰作出一个信靠的决择,因此神以此为他的义。然后,神进一步重申祂赐地的应许。亚伯兰的回应是什么呢? 他问神他怎能知道他必得迦南地为业!作为读者,读到这里时你大概都不知是好气还是好笑!称为信心之父的亚伯兰,刚刚才因信称义,竟然立即便再度对神的应许产生怀疑! 可是这难道不是再一次地表明了信必定包含的真?真正对神的信任可以使人在神面前坦认自己的疑惑! 倘若单凭应许不足以给予亚伯兰足够的信心,那么便透过正式的立约来保证吧!神接着吩咐亚伯兰作的,是古代正式的立约仪式。分为两半的死畜分开两边摆放,立约的双方均从死畜之间经过,意思大概是若任何一方作出毁约行为,将要遭到如同死畜面对一般的天遣!神以冒烟的炉和烧着的火把之形象在当中经过,象征神自我限制在这个盟约责任上。 创世记的作者特别记录了一个奇怪的情节:就是有鸷鸟下来落在死畜的肉上,亚伯兰便把牠吓飞了。若果这事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大概这么无关重要的情节,作者也不会记录下来,所以这段小插曲或许有它的象征含意。 一个可能是:正如从一开始至今,神每一次开创一个行动,总有邪恶带来破坏性的错败:天地被造后有亚当的堕落、塞特开始敬虔的家族后却与该隐一族通婚而失丧了其敬䖍的本质、洪水后不久在巴别塔事件中又重现的叛逆等等。但是,现今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救赎历史已经开展,邪恶的权势纵然再一次企图为神开创的工作带来破坏,但神确保这已经不再可能,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破坏神与亚伯兰所立的这个盟约。 对于得地的应许,有两点是值得进一步说明的。 第一,神所应许要赐予之地似乎是扩大了。一直以来,神并未清楚明言应许要赐之地的确实范围,只笼统地以亚伯兰眼目所见为界,表达将得之地范围之广(创13:14-15)。就叙事的上文下理来看,这似乎是指迦南全境。可是,现在神重申赐地的应许时,范围却扩大到从埃及河到伯拉大河之间的地。前者似乎是指尼罗河,后者则是幼发拉底河。两河之间的地是远远超过迦南的版图的!除了所罗门年代的版图曾经短暂地比较接近此一描述外,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从未曾拥有如此大的版图。或许这个描述只是象征地域的广大而已。 第二,神明言亚伯兰将不会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这应许的成就,因为亚伯兰的后裔将要寄居别人的地,并且要在那地被苦待一段时期。但到了时候,神必定把他们从那一地带领出来,并且神必定惩罚那地的人。到了那时候,亚伯兰的后裔才能承受迦南地为业。明显地,这𥚃所预告的是未来出埃及的事件。但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的曲折和延迟?为什么亚伯兰不能立即承受迦南地为业?答案是: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原来得迦南地为业一方面是对亚伯兰的赏赐,但另一方面亦是对居住在迦南地上的亚摩利人的审判!亚伯兰必须要等待,因为要到了亚摩利人的罪恶达到神必须要施行即时审判时,神才会从亚摩利人手中夺回迦南地,另赐给亚伯兰的后裔。或许亚伯兰不明白神为何会容许他的后裔将要长年受苦,但既然在此已经知道神掌控著的不单单是亚伯兰家族,也是亚摩利人的历史,因此亚伯兰可以相信他后裔这四百年的受苦,是必定具有它的历史意义的。 总结来说,亚伯兰这次称义事件,是具有丰富的含意的: 称义的信不在乎信心的大与小,重要的是真。信所指的主要是信靠,是在小信之中仍然可以作出的意志决择。 一个信徒的蒙福只是神对整个天地计划的一部份。神可以透过信徒蒙福而进一步祝福他人,神也可以借着惩罚恶人而赐福义人。当你我在等待中信心失落了时,必须要谨记:神并不只是你我的神,神的世界比你我的世界要大得太多了!你我的天地只是神普世计划中的一个小点,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在信靠中忍耐等待。 最后,神给予我们的答复不一定是可以加以验证的。对亚伯兰来说,不错,得子应许的重申很快便能够得到印证:亚伯兰在他有生之年中可以看到他儿子以撒的出生。可是,对于得地应许的重申,神却是以正式立约作为保证。神明言,亚伯兰终他一生都不会看到此应许的落实的。「你将不会看到你所求的之应验,但你只需要相信向你作出这应许的那位神。」当神给予你的答案正是如此之时,你会如何?

The post 亚伯兰称义的信(创15:1-21)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a8%b1%e7%be%a9%e7%9a%84%e4%bf%a1%ef%bc%88%e5%89%b5151-21%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选择与后果(创14:1-24) https://bible-themes.com/%e9%81%b8%e6%93%87%e8%88%87%e5%be%8c%e6%9e%9c%ef%bc%88%e5%89%b5141-24%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9%81%b8%e6%93%87%e8%88%87%e5%be%8c%e6%9e%9c%ef%bc%88%e5%89%b5141-24%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Sun, 04 Jun 2017 05:53:32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75 创14:1-24 再一次地,亚伯兰又给予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不久之前亚伯兰的确很大方地把全迦南地最美好的整个约旦河谷让给了侄儿罗得,自己则留在贫瘠的中部山脉。不错!这的确充分表现了他慷慨的优良品格。可是,亦是不久之前,亚伯兰不是曾在埃及因惧怕或会因妻子而遭害,竟然指妻作妹吗?在那事件中,他的胆怯和懦弱表露无遗! 可是,在现今这个突发的危机中,亚伯兰竟然充当了一个勇敢无惧的战士!并且他显示了过人的智谋,采用的战术也非常成功!这事件使我们更多一点认识亚伯兰丰富多面的性格。 亚伯兰是在这时候第一次被称为「希伯来人」,似乎这称呼在当时仍然未发展成一个民族的名称,因为亚伯兰至此仍然只是一个家庭的首领而己。对于「希伯来人」这称号的意思,我们不太清楚。 现今这个事件的起因就只是由于罗得一人!亚伯兰原本是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在整个四王与五王之间的战争期间,亚伯兰都没有牵涉入内。亚伯兰最后介入这场原本是与他无关的战争中,完全是为了要营救他那位被入侵联军掳走了的侄儿! 罗得自从早前选择了约旦河谷后,便离开了亚伯兰,一家迁移到约旦河的平原上居住,并且挪移帐棚,渐渐移近所多玛城。可是,现今当入侵的四王大胜退兵后,有从战场上逃出来的人跑到亚伯兰那里,告诉他入侵的四王从战败的平原五王手里夺走的战利品,也包括了罗得一家及他们的财物,因为当时罗得正居住在所多玛城内! 从前一段叙事中我们已经有所预感,罗得的选择大概不会为他带来什么好处的。创世记的作者曾特别指出,当时的所多玛人在神面前罪大恶极。可是,罗得不但在平原上渐渐向所多玛城迁移,最后甚至住进了城内! 此外,创世记的作者不但指出所多玛人的罪恶,他也曾附上一个备注,说明所多玛在未被神毁灭前是如何的美好。这使我们晓得,罗得的选择为他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现下的危机而已。因为姑勿论他被掳掠走的财产有多少,事情的结局仍然是:他的全家和所有财富,最后仍然被他的叔叔亚伯兰全数夺回。因此,对罗得而言,这次事件总算是有惊无险了。可是,从他差一点丧失一切这事实上来看,或许这次经验是神给予他恋饯世上繁华的一个警告。可是,罗得是否因此而醒觉呢? 相对选择了繁华之平原的罗得,亚伯兰居住的是贫瘠的山区,但试看亚伯兰却如何从他相对处于劣势的环境,竟然能够作出如此的壮举! 入侵的四王之联军撃败了约旦河平原上五个城邦组成的联军。古代很多城市都发展成独立的细小王国,版图不会很大,人口也不会太多,但始终它们都是独立的政治主权单位,拥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入侵之四王轻易击败的,是五个细小城邦集合起来的联合军力。 四王不但在死海附近撃败约旦河平原的联军,在他们进军迦南地途中所经之处,一直所向披靡!他们由外约旦的高原由北而南,一路上击败了多个不同的民族,最后经西珥山下到现今位处红海港口的伊勒巴兰,才西向回转北上,从加低斯进入迦南地。可以说,整个进军的路线上,完全没有任何民族或国家可以阻截他们的前进! 入侵的四王究竟是什么人物?他们的国家都在米所波大米及其以东的区域。例如以拉撒可能是米所波大米北部的一个区域,而示拿则位于米所波大米的南部,亦即古时巴别塔事件发生之处,亦是亚伯兰家乡之大概位置。可是对这四王的身分我们所知不多,不过可以推测他们不是亚伯兰先祖所属的民族,而是入侵他故乡的其他民族。从创世记的记录中,我们推测这个四国联盟的领袖是以拦,基于这个假设,我们或许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些端倪。 米所波大米直至主前二千年代之开始,一直都统一在吾珥第三王朝之下。可是,在亚摩利人的入侵下,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变得名存实亡。各个城市相继兴起,互相争霸。 约于主前一七五九年,以拦越过札格罗斯山脉,向西进入米所波大米,夺取了拉沙城,并且扶立了一个以拦控制下的政权。米所波大米内主要的城市马里、巴比伦及伊辛组成抗以拦的军事联盟。主前一七三五年,以拦控制下的拉沙攻取并吞并了伊辛,抗以拦的联盟遂瓦解,以拦进一步控制了米所波大米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经过一段争战的日子,位于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巴比伦在罕模拉比下,约在主前一七二九年攻陷伊辛,约二十年后再陷拉沙,以拦势力才完全被逐出米所波大米。 极可能亚伯兰参与的这一场战役,就是发生在这段以拦称霸米所波大米的时期。似乎以拦的势力,曾经从米所波大米进一步向西扩张到迦南一带之地。或许约旦河谷各城邦就是因着米所波大米内反以拦的军事斗争,而企图趁机脱离以拦的控制。 古代的军队阵容,直到这个时期为止似乎都不会太大。但从这队联军一路前来所攻陷的地区来看,再加上以拦是当时的一大强国, 加上与以拦同来的同盟国的军队,联军的数目没有数万也必定有数千。但亚伯兰率领前往追击这支庞大联军的,只有三百一十八名精壮家丁! 与亚伯兰一起前去追击以拦联军的,还有与他结盟的亚摩尼人亚乃、以实各、及幔利三人及他们带领的人手。 对亚伯兰这三位盟友,我们完全没有任何认识。既然亚伯兰所暂住的地点以「幔利橡树」作为路标,则幔利大概是迦南的本土势力。另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幔利的根据地上的这株橡树在迦南本地的文化中是否具有宗教意涵。 当时的迦南虽然人口不多,但在散处各地的城邦之间,大部分都是比较荒芜的山区,在这些地区牧放群畜,想必不会十分安全。大概因为这些原因,亚伯兰在当地寻找比较合适的人结成联盟,以方便互相照应,确保结盟的各方均能够得到彼此的保护。 但无论如何,亚乃、以实各及幔利,大概跟亚伯兰一样只是游牧民族的领袖,而非一国之君。他们像亚伯兰一样,能够召集的,大概只是精壮的家丁,而非精锐的军队!无论四人召集的家丁有多少,跟正式的以拦联军相比,肯定的是强弱悬殊、简直是以卵击石! 创世记的叙述没有交待太多亚伯兰所用的军事策略。我们知道他和同盟三人组成的「杂牌军」追赶正在退兵途中的以拦联军很长的一段路程,甚至到达迦南地的北界才最后追上敌军。亚伯兰日夜赶路多日的队伍,和好整以暇慢慢退兵的以拦军队相比,除了数目上的强弱悬殊外,疲累也使亚伯兰一伙人处于战略上的劣势。 因此亚伯兰采取出人意表的突袭,他把他和同行的结盟三人手下的人手分作数队,在夜间分开从不同的地方突袭以拦联军。大概黑夜使以拦人看不清来袭者的虚实,加上他们作梦也估计不到在完全扫平沿路上所有民族势力后,竟然仍然会有来历不明的敌人出奇不意地突袭。 这次军事行动非常成功,把以拦联军完全撃溃,并且进一步追击他们直到亚兰地的大马色附近。并且把他们掳掠的一切战利品全部夺回,包括罗得一家和他的所有财物。这事件再一次反映了人性格的复杂和多面性,亚伯兰早前不是在埃及因恐惧自身安全而认妻作妹吗?可是当面对侄儿被掳走这突发危机时,他却不知从那里走出来如此大的勇气,追撃大概不会比埃及势力弱的以拦联军。并且更神奇的是,亚伯兰竟然成功地说服与他结盟的亚乃、以实各和幔利三人与他同行!这次突撃行动表面来看可以说与自杀无异,成功完全是神的作为! 带着所有从以拦联军手上夺回的人口财物回到迦南地后,有两位王出来迎接凯旋而归的亚伯兰,一位是所多玛王,另一位是撒冷王。 所多玛王提出的赠与,并非表现了他的慷慨。事实上这是古代国际间的惯例:一个国家出兵援助另一个国家,总不会要它白白的作、空手而回吧?军事行动那怕再成功,仍然都会有人命伤亡的。因此,一般的惯例是夺回的人口归还被掳掠的国家,全部或部分财物则归出兵协助的国家作为报酬。因此,所多玛王提出给予亚伯兰的,只是依据国际间不成文的协议而作的罢了。 可是亚伯兰如何回应这个完全合理、并且是他应得的提议?亚伯兰拒绝了!与他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及幔利三人应得的报酬,亚伯兰并不反对,但亚伯兰拒绝接受他原本是应得的一份。为什么?因为他要与所多玛王划清界线!他不愿意与所多玛及其代表的罪恶有任何关系!他不愿意在此地见証真神的生命上会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误会! 亚伯兰与罗得的价值观真的如同南辕北辙!罗得追求物质的繁华而无视邪恶的文化,甚至不介意被所多玛罪恶的生活所包围。相反,亚伯兰看重的是道德上和属灵上的忠贞,他的价值只单单的建立在呼召他的真神之上。为了持守对神的忠诚,甚至是他完全应得的权利,他也毫不在乎的放弃和拒绝。 可是对于撒冷王,亚伯兰的态度却完全不同。撒冷是耶路撒冷的古名,我们不清楚当时居住在撒冷城内的是一个什么民族,只知道他们的王麦基洗德是「至高神的祭司」。 新约中对麦基洗德作出不少神学性的注释,并且以他为独立于亚伦体系以外的祭司,是基督的预表。新约这些描述为这位古代的撒冷王之身分加上了不少神秘色彩。可是,单就亚伯兰当时的历史处境来作分析的框架,也能建构不少有用的洞见。 正是上文所述,我们不知道当时在撒冷居住的民族之身分,数个世纪后,居住在那地方的是敌对以色列、在神命定要灭族审判的民族名单上有份的耶布斯人。或许耶布斯人正是麦基洗德所属的民族,在随后数个世纪之间他们在宗教和文化上均堕落了。也或许在亚伯兰时代居住在撒冷城的是另一民族,他们后来被耶布斯人赶出,撒冷城便被耶布斯人占据了。若是如此,我们便对麦基洗德所属的民族和他们在稍后历史中的去向一无所知了。 在古代近东,一个国家的君王之身分若果不是被神化了,便是同时兼任该国宗教的大祭司。王权和祭司权位分立是后来以色列中独有的文化,在一般其他邻近文化中并不普遍。 因此,麦基洗德反映了的,是一个在以色列正式的耶和华宗教未成形前存在对独一真神的认识。亚伯兰的年代跟洪水的年代肯定已有一段距离,世界上普遍的文化虽然已经渐趋堕落和偶像化,但对真神的认识仍然会存在于某些民族之间,虽然肯定这不会是普遍的现象,甚至连亚伯兰先祖的家族也是偶像崇拜者。但对独一真神的敬拜肯定仍然残存在世上的某些地区,而当时的撒冷便是一例。从这当中可以看到,拣选完全是神主权的事:亚伯兰绝对不是世上唯一认识真神的人,可是神却没有拣选当时居住在撒冷的这个不知名民族、或是他们的祭司王麦基洗德。神拣选的是一个在偶像崇拜的家族中成长起来的人。亚伯兰起初大概甚至对神是毫无认识的,神是透过向他直接的显现,逐步建立他对独一真神的信仰。 亚伯兰对代表罪恶的所多玛王断然拒绝,但对代表真神信仰的撒冷王却全心拥抱。撒冷不是位处约旦河谷的城市之一,所以大概并未遭受以拦联军的洗劫,并且也没有证据可以使我们推测撒冷城和约旦河平原诸城之间有什么军事联盟。因此,这场战役其实和撒冷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撒冷王也没有什么特别理由要出来隆重地迎接战胜归来的亚伯兰等人。麦基洗德此行的目的,纯粹是迎见这位神所特别㨂选的亚伯兰,代表神为他送上祝福而已。亚伯兰感谢神在这次事件上的保守,自愿地从战利品中取出一部份献上以表达感恩之心,我相信十分之一在当时仍未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亚伯兰随意选择的数目。 总结来说,这次事件反映了罗得与亚伯兰两人不同的选择。 罗得无视分别为圣的重要,他选择的是世界的繁华和物质的富裕,结果呢?他差点把自己和一家的生命和所有财富都全部赔上!但他能否从这事件得到教训? 亚伯兰选择的郤是对呼召他的神的忠诚,他不介意罗得留下给他的只是贫瘠的山区。凭着他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在神手中郤可以成就使人惊奇的大事,以数百之数,竟然击溃了强大而一路上都所向披靡的以拦联军! 人作什么选择,便得什么结果。

The post 选择与后果(创14:1-24)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9%81%b8%e6%93%87%e8%88%87%e5%be%8c%e6%9e%9c%ef%bc%88%e5%89%b5141-24%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亚伯兰的慷慨(创13:5-18)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9a%84%e6%85%b7%e6%85%a8%ef%bc%88%e5%89%b5135-18%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9a%84%e6%85%b7%e6%85%a8%ef%bc%88%e5%89%b5135-18%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Fri, 02 Jun 2017 04:52:15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71 创13:5-18 人的性格真的是非常的奇怪,经常都会给予我们意外的惊奇!亚伯兰不是刚刚在前一段叙述中表现得令人非常失望吗?可是当他从埃及地北上回到迦南地后,却又忽然活出了一个属灵的人应有的表现和风度! 至此为止,罗得一直追随在亚伯兰左右。他随亚伯兰离开故乡吾珥,在哈兰停留了一段日子后,亦跟随亚伯兰决定离开哈兰,继续前往迦南之路。 当迦南地发生饥荒时,下埃及暂避的,除了亚伯兰外,亦有罗得一家。一直以来,罗得一家和亚伯兰一家的关系密切,罗得就像是亚伯兰家庭中的一份子一样。 可是现在,罗得的牧人和亚伯兰的牧人之间发生了争执。这事件多少也反映了他们财富的丰盛,拥有的牛羊数目,竟然多到甚至连当地的草原也不足够满足群畜粮食的需要。因此,分道扬镳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事实上亚伯兰本人也明白这情形。他主动提出分离的提议,目的是为避免两家将来会发生任何冲突。亚伯兰明显地非常爱护这个侄儿,甚至视他如自己的兄弟,待罗得就好像侍他的父亲哈兰-就是亚伯兰那位在故乡已经过世的弟弟一样。作为叔叔,亚伯兰非常慷慨,他让侄儿罗得先选择他喜欢的地区。 罗得绝对不是一个坏人,甚至在一些后来的事件中他亦曾表现过人的品格。可是在这一刻罗得的举动,却充份反映了他人性中卑劣的一面。 罗得选择的是什么地区?整个约旦河谷一带的地区!那是一片非常肥沃、树木丛林都非常茂盛的区域。创世记的作者为了特显该地区环境的美好,甚至将之比作当时所知道最美丽的两处地区:古时为四道河流滋润的伊甸园,及当时为尼罗河流经、连饥荒之年代仍然有粮食出产的埃及地! 罗得作的这个老实不客气的选择对亚伯兰而言,有什么意义?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迦南地的地理环境。迦南地西部与地中海接壤的部分是一处肥沃的平原及一片小山脉。因为这是沿海的区域,大概比较早已经出现民族迁徙下建立的城市。在这区域以东的是中部的山脉区域,这一带比较荒芜,尤其是南地和再下面的旷野。 可是在这片狭长的山区以东的却是地势忽然下降的约旦河谷。因着约旦河水的滋润,这片河谷是整个迦南地最美好的区域。 约旦河的东岸是地势突然急升的高原。这片河东地区已经不属于迦南地的范围了。 亚伯兰至今为止迁移到的区域,都只限于中部的山脉地区,却未曾向西下到沿海平原一带,或许是因为该区域已经建有一些城邦,人口密度比其他地区的为高。 从以上对迦南地势的描述可见,罗得选择的是整个迦南地中最上好的区域!他留给叔叔的是什么地区?若果沿海平原真的不是当时可以考虑的部分,那么亚伯兰就只能选择中部的山脉区域。即是说,罗得选择了全迦南地中最美好的河谷地区,留下荒芜的山区给他叔叔!但亚伯兰对此似乎毫不介意。 大家不要忘记迦南地有什么意义。这片土地理应是亚伯兰拥有的产业!迦南地是神呼召亚伯兰前往的目的地,是神应许要赐予他的一份礼物!亚伯兰是神一切祝福的直接受者,罗得虽然在当中也蒙神赐福,但他不是神福气的直接受者。他的蒙福,主要是因为他与亚伯兰同行,因此分享了亚伯兰从神所领受的一切福气。 因此,罗得所作的,就好比一个慷慨的屋主款侍一个朋友,热情地招待他,甚至让这位客人随自己喜欢的选择房间住下。谁知这位客人却选择了主人房和所有布置美丽的客房,只留下原本是供仆人住宿的工人房间给房屋的主人! 罗得在这件事情上和亚伯兰表现的真的是有天渊之别!罗得不但选择了约旦河的全平原,他也渐渐迁移直到所多玛城。创世记的作者在此特别指出,所多玛人当时在神面前是罪大恶极的。这附注显明了神并不喜悦罗得的这个决定。并且这决定也反映了,在罗得心目中,物质上的富裕是首要追求的目标,甚至道德上的判断也可以暂时放下。虽然罗得似乎不致于会和所多玛人同流合汚,但起码他不觉得住在道德败坏的民族之间有什么不妥。可是,既然创世记的作者特别在此刻对所多玛作出评价,并且预告了将来所多玛和蛾摩拉将会面对的灭城命运,这是否暗示了罗得这个决定将会带来一些后果?在这方面创世记稍后的敍述会再作交待。 在与罗得分离后,神再次向亚伯兰显现,重申祂向亚伯兰的应许。在应许的内容上而言,神没有加上任何新的元素-应许的内容仍然是得地与后裔。亚伯兰的后裔将要承受迦南地为业-这是神从亚伯兰一抵达迦南后便开始对他作的应许。(创12:7) 可是,此刻神对这个应许的重申却加阔了它的广度:亚伯兰不但要继承迦南地,他所承受的产业,更是他眼睛所能见到的,由南至北、由东到西之地,这全部都是神要赐给他和他后裔的礼物!正如我在稍前的分析文章中指出的,亚伯兰大概一直认为神要赐予他的是迦南地上的某一区域。但至此,神清𥇦地表明,作为一个小小家庭之首的亚伯兰将要领受的,竟然是连他的双眼也望不到尽头、其上甚至存在多个民族和数个人口比他的家庭不知大上多少倍的城邦之迦南全境! 在后裔应许的重申上情况也一样。神在吾珥呼召亚伯兰离开故乡时,曾应许他必成为大国(创12:2),因此后裔繁多从一开始已经是在应许中暗示了的。可是,在此刻,神清䀿地说明亚伯兰的后裔,究竟如何地繁多-就像地上的麈沙一样,即是说多到人无法数算! 因此,这一次应许的重申,目的在表明神将要赐的福之无穷无尽-人是要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来!并且,神在这一刻重申祂对亚伯兰的应许是特别有意思的。 首先,作为神所拣选要承受祝福应许的人,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或情况可以叫他真正吃亏的,因为神是他的保护者。亚伯兰不是刚刚在他的侄儿罗得手上吃了亏吗?罗得不是选择了美好的河谷地区,而只留下贫瘠的山地给他的叔叔亚伯兰吗?不错!可是神却向亚伯兰表明,迦南全境始终都仍然是亚伯兰、而非罗得要承受的产业。神已经作出的应许,祂必定使之落实兑现。 其次,这也显明了一项真理:一个人若愿意与人分享,他拥有的不但不会减少,相反地,他从神能够领受的将会反而更多。吝啬只会叫人变成自己财富的奴隶,相反,慷慨却反而叫人变得更加富足。这是一项永远的真理-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的舍去。罗得的举动当然是不妥的,但亚伯兰的慷慨、他愿意与人分享从神所领受的一切好处,这高尚的情操却是基督徒在任何年代都应该效法的。

The post 亚伯兰的慷慨(创13:5-18)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4%ba%9e%e4%bc%af%e8%98%ad%e7%9a%84%e6%85%b7%e6%85%a8%ef%bc%88%e5%89%b5135-18%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指妻为妹(创12:6-13:4) https://bible-themes.com/%e6%8c%87%e5%a6%bb%e7%82%ba%e5%a6%b9%ef%bc%88%e5%89%b5126-134%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6%8c%87%e5%a6%bb%e7%82%ba%e5%a6%b9%ef%bc%88%e5%89%b5126-134%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Tue, 30 May 2017 07:50:34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58 创12:6-13:4 亚伯兰回应神的呼召,几经艰难终于到达了迦南地。与他同行的除了是他的妻子撒莱外,亦有他的侄儿罗得。纵使加上他们在哈兰累积的家丁人口,亚伯兰带领的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而己,不过这个家庭已经相当富有。 当时的迦南地人口不多,除了数个亚摩利人的城邦外,还有一些相近民族散居四处。他们把原属西北闪族语系的宗教也带到了迦南地,并且在此逐步发展成比他们原居地的原来版本更邪恶的宗教文化。当中涉及的可憎的宗教礼仪,在以后的圣经启示中会有论及,因此会留待在处理相关经文时才加以分析,在此只稍为提及。 亚伯兰在抵达迦南地后,开始在该地到处迁徙、寻觅适合的地点支搭帐棚。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主要决定停留与否的因素是该地能否提供足够的草支持群畜粮食的需要。 亚伯兰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处地点作短暂停留时,他通常都会在该处筑坛献祭给神。在一个多神敬拜的宗教环境中,亚伯兰的行为明显地有着向当地居民见証真神的意义。这情形在示剑的「摩利橡树」那里更为明显。「摩利」意思是教诲,极可能该处是当时迦南地上的一处宗教地点,因为在古代,宗教礼仪一般都会选择在大树旁进行。或许当地人民会到那里寻求迦南宗教中的神明之教诲或指引。若是如此,亚伯兰便是选择了一处宗教活动频繁的地点来公开见証他的耶和华信仰。 直到此刻为止,亚伯兰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正面的,近乎完美无瑕!可是,紧接着创世记的作者立即给予我们另一幅对亚伯兰完全不同的描述-他因饥荒下到埃及,并且在那𥚃指妻作妹!这是何等的出人意表、也是何等的讽刺! 在埃及发生的这一事件,有两件事情创世记的作者只作暗示,却没有明言。首先,亚伯兰因为迦南地的饥荒而决定南下埃及暂避,因为埃及仍然有粮食供应。在这当中亚伯兰似乎并未曾先征询神的心意。若这是事实的话,这便是这位「信心之父」的第一次信心失败的事件!可是,创世记的作者却未明言神的想法。事实上,神是否同意亚伯兰南下埃及的决定?我们从神介入此事件以保护亚伯兰与撒莱这因素来看,是否可以断定神同意,或是至少不反对亚伯兰南下埃及的决定? 另外,创世记这段描述也似乎给予我们一个印象-亚伯兰是借着说谎来企图保护自己。说到底,撒莱是他的妻子,似乎不是他的妹妹。一个信心伟人无论在某一刻因什么原因忽然信心软弱了下来,但他的人格道德总不会也突然破坏净尽吧?因此,亚伯兰在埃及所作的行动,是一个出人意表的失望事件!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埃及在当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对法老的权力是不能作任何挑战的。因此亚伯兰忧虑的或许是一个十分真实的危机。况且,当神介入警告法老归还撒莱后,亚伯兰举家回到迦南地的南部,他便在伯特利和艾之间从前曾筑坛的地方,再一次求告神的名。明显地,他是为神对他的保护献上感恩。我们因此很容易会相信,经一事,长一智。亚伯兰必定从这一事件中经验到神的信实,和了解到自己信心上和人格上的错失。 可是,更叫人感到惊讶的,是稍后的经文见証到,当时的亚伯兰,原来竟然比我们现今所能够想像到的更加不堪!这是稍后的章节才会揭晓的启示,是创世记作者采用的文学手法,目的为制造情节上的悬疑和出人意表的发展,因此我在这𥚃只稍为论及。 单就现今这段创世记的段落来看,我们可作两个重要的观察。 首先,亚伯兰所作的,仿佛是无数个世纪前亚当在伊甸园中所作的之回响。当年亚当在堕落后面对神的质询时,他把堕落的罪责推到夏娃身上。夏娃是亚当的妻子,原本是亚当应该爱护的,甚至是亚当舍己命也要保护的一个对象。可是,面对可能承受神严厉的责罸时,亚当出卖了原本是他应该爱护的那位配偶。他非但没有舍己命以保护他的妻子,亚当甚至把罪责以及随之而来的他所惧怕的神的审判,也想要推到夏娃身上。基本上,亚当盼望可以借着牺牲他的妻子而能够保存自己的性命! 亚伯兰现在所作的,难道不是当日亚当的「翻版」?跟亚当一様,亚伯兰为求自保,出卖的竟然原是他理应最爱的、尽一切力量也应该要拼命保护的妻子!毕竟亚伯兰亦只是凡人一名!无论他的信心在某一刻是何等的高、何等的坚定,作为一个人,他仍然无法摆脱那已经败坏的人性-就是极度的自私。 再者,埃及的事件并不单单是亚伯兰他一人的失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亚伯兰的失败似乎也标志着神在历史中的计划的另一次挫败。 神在历史中行事,至今为止似乎处处都遇到错折。尤其当神每次要刷新一个开始时,遇到的似乎总是失败!当初神完成天地的创造后,始祖连管理万物的工作都没有作好前,很快已经因僭越被造位份而堕落了。 然后,当该隐杀害了亚伯后,神给予亚当与夏娃另外一位儿子-塞特。神要藉塞特重新开始一个敬虔的族群。可是几代之后,塞特族群因不再持守自己独特的敬虔身分而与叛逆的该隐族群通婚,结果甚至弄到全地的罪恶完全失控。 洪水后人类重新从大致上是敬虔的挪亚一家开始,但数代之间便发生了巴别塔事件,为洪水后世界的新生抹上一层阴影。 最后,到了亚伯兰的时候,神要在他身上开始以信为本的救赎历史。可是,正如上文所已经分析的,神这个计划很快便遭遇到错败-亚伯兰纵然不久前曾表露叫人心折服的信心伟积,但他毕竟仍然只是一个带着罪性的凡人,仍然难以摆脱人性上的种种扭曲和亏损。归根究底,亚伯兰跟很多人一样,都只是一个自私的罪人。 亚伯兰:一个带着罪性的凡人,如何能够在神对普世的救赎计划中扮演一个如此关键的角色?神如何能够确保,纵使亚伯兰会重复的失败,但在他身上开展的救赎计划却不会失败?是什么能够给予这保证? 答案将在创世记继续的叙事中提供。

The post 指妻为妹(创12:6-13:4)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6%8c%87%e5%a6%bb%e7%82%ba%e5%a6%b9%ef%bc%88%e5%89%b5126-134%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信、恩典与应许(创11:27-12:5) https://bible-themes.com/%e4%bf%a1%e3%80%81%e6%81%a9%e5%85%b8%e8%88%87%e6%87%89%e8%a8%b1%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4%bf%a1%e3%80%81%e6%81%a9%e5%85%b8%e8%88%87%e6%87%89%e8%a8%b1%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Sat, 27 May 2017 04:25:31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37 创11:27-12:5 神在迦勒底的吾珥向亚伯兰显现,呼召他离开本族、父家,往祂所要指示他的地去。亚伯兰回应神的呼召,开始了他步向迦南的旅程,借此揭开了神、人相交过程新的一页。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上古的时代,对神的认识往往都是个人性的主体直接经验。并且,与神相交的传统亦常常是在家族中传递下去的。例如塞特开始了一个敬虔的族群,对神的认识在此家族中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以致在以挪士的年代,很快已经出现一个求告神的敬虔文化。可是这情况维持不了多久,到了洪水前的年代,认识神并与神保持相交关系的人已经潦潦无几,只剩下挪亚及他的父家。 洪水后对神的认识在挪亚的儿子中被留传下去。但若干年日后,到了巴别塔事件的年代,大地上能够找到认识神的人恐怕已经不多。 闪作为神特别拣选的族裔,或许当中仍然保存了若干对神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闪族各分支中却肯定不是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 亚伯兰属于闪族,但他的父家、以致他所出自的国家民族,对神都没有认识。相反,吾珥是一处月神敬拜的大本营,而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和他的先祖,都是偶像崇拜者。 亚伯兰身处的年代,是圣经叙事中最早连于偶像崇拜文化的年代。在此之前人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叛逆的问题上,但到了这个年代,对神的认识已经瓦解成偶像化的宗教。 因此,亚伯兰对神的认识并不是从家族中继承的。相反,他对神的认识是直接的、主体性的相交,始于神、人的相遇-就是神在吾珥向他显现。 在一个充满偶像文化的吾珥,亚伯兰遇见了神!我们不太清楚他如何能够分辨向他显现的那一位之身分,因为不是无一位自称是真神的都真的是那位独存的神。或许在人、神相遇中,人凭着他先天的直觉能够辨认出神的身分。在人里面既然存在神的形象,那么亚伯兰和神的相遇便是两个相关生命之间的本体性相遇。 在与神的相交中,信开始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成为促成人、神关系开始也是进深的原则。 在吾珥神向亚伯兰显现,呼召他离开他的故鄕,到「祂要指示他的地」去。在此,神刻意不说明目的地之所在,目的似乎为考验亚伯兰的顺服与信心。这观察为后来新约的希伯来书所证实。(来11:8) 可是,若亚伯兰不知道这个旅程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那么,当他拉为响应神对他儿子的呼召而带领亚伯兰一家离开故乡时,为何创世记的作者却说他们是「要往迦南地去」(创11:31)? 我想答案可能有三:首先,这句子所指的旅程目的,指的可能是神的目的,而非人的目的。即是说,他拉与亚伯兰并不知道他们旅程的目的地是迦南,但迦南郤是神召唤亚伯兰并将会带领他到达的目的地。 其次,神在这个旅程中也会逐步带领着亚伯兰一家,渐渐显明目的地之所在。因此,他拉和亚伯兰可能在开始旅程后不久,已经知道目的地就是迦南。真正考验信心的,不是像在迷宫里行走一条看不清的路,而是当目的地之所在仍不知道的情况下,人能否仍然毅然作出决择,放弃一切、踏上一条割离过去的路。我想当亚伯兰作好了一切安排、放下他在吾珥所有的一切、真正的向吾珥城外踏出第一步后,已经不再有什么原因要继续向他隐藏目的地之所在了,因为他付诸行动的决择,已经使他通过了这项信心的考验。 第三,亚伯兰与他拉也可能在离开吾珥前,已经知道他们要前往迦南。或许神没有告诉亚伯兰的,只是迦南的那一部份才是神要呼召他前往的目的地。迦南不是一片面绩细小的地区。在这片土地上甚至存在数个细小的城邦!作为游牧民族的亚伯兰,在他心中或许能够想像的是一小片翠绿的草原或是一个水源丰富的河谷而已。再者亚伯兰只有一个小小的家庭,大概他能够想像的,也不会比位处迦南地上任何一个城邦更大的土地。可是,神要赐予他的不是迦南地上的某一个区域,而竟然是迦南全境!因此,在扺达迦南地后,当神重申赐地的应许时,衪强调亚伯兰举目能够看见的一切地,从东到西,从南至北,都全部是神应许的赐予!(创13:14-15) 创世记的作者把整个前往迦南的信心旅程分为两个阶段,这是十分有意思的,因为在这两段行程中,亚伯兰面对的考验与决择是不同的。 正如在上一篇文章指出的,在亚伯兰的时代,吾珥大概正处于其第三王朝的末年或是王朝覆亡后陷入的城邦争斗时期。这是一段政治动荡的岁月,因着战乱而出现的民族迁徙现象也非常普遍。在这种历史与政治背景下,离开吾珥虽然难免仍然要付出多少代价,但离开的决择仍然是比较容易作出的。亦正如上一篇文章所推论的,宗教以外的因素或多或小都可能是促成他拉离开吾珥的原因。 我认为在整个旅程中,对亚伯兰最大的考验是离开哈兰地的决择。有两项因素是哈兰地独有的。 第一,可能亚伯兰在故乡吾珥已经是颇有家财的一个人物,但是他后来大部分的资产,却都是在哈兰地累积起来的。并且他在哈兰地得了不小人口家丁,显示他在当地应该逗留了一段不短的日子。因此,离开那个他已经完全落地生根、并且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哈兰地,或许比当初离开故乡吾珥,是一项更困难、代价更大的决择。 第二,纵然神在吾珥向亚伯兰发出的呼召,是要他离开「本族、父家」,但毕竟亚伯兰成功地说服了父亲他拉一起回应神的召唤,一同踏上前往迦南之旅程,因此,免去了亲情上因离别带来的冲击。可是,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在哈兰地停留一段日子后,亚伯兰明白到他那位重回偶像崇拜的父亲已经等同灵里死亡。亚伯兰必须在父子间的亲情与对神召命的忠诚两者之间作出决择。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决择!可幸的是,纵然亚伯兰何等的深爱他的父亲(否则当初他也不会费力说服父亲一起离开吾珥),他最后仍然忍痛放弃了已经无望的父亲,为回应从前神向他发出的呼召,毅然再度踏上他未完成的信心之路。 为什么神要他付出如此的代价,也要求他离开故乡与父家,前往一处未曾清楚指明、完全陌生之地?我想这当中除了是为要考验亚伯兰的信心与顺服外,同样重要的,也是为了「分别为圣」。 没错,亚伯兰是一个敬虔的人,但上古时代的塞特又何尝不是?但历史见证到后来塞特族群如何因与叛逆的该隐族群通婚而败落。亚伯兰绝对不能重蹈塞特的覆辙。既然在救赎史上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亚伯兰因此必须保守他自己和其后裔的敬虔,绝对不能有失!就是为著这个原因,亚伯兰必须从偶像充斥的吾珥出来,被神栽种在一处新的土地上,跟普世的罪恶划清界线。并且,神将要主动介入亚伯兰的家庭和其后裔的历史中,陶造他们的生命,并积极创造一个与世界不同的另类文化。这是圣经叙事中最早清楚地包含分别为圣之观念的事件。 在神的呼召中包含了祝福的元素:亚伯兰将要成为大国及得到很大的名声,并且他将获得神特别的保护。可是,清楚地这两项祝福都不是终极的目的,它们只是达成另一个最终目的之途径:就是祝福地上的万族。 不错,对亚伯兰的应许对他本身而言的确是祝福。有谁会不喜欢成为一大国之祖或是会厌恶大好的名声?有谁会拒绝天地的主的特殊保护?神虽然没有保証亚伯兰及其后裔能够免除一切灾害,但神宣告,凡欲加害亚伯兰的,将要在公义的神面前遭到审判与报应。 可是,正如上文所述,对亚伯兰的这些应许,除了是为祝福他本人之外,也更是为透过他而祝福世上的万民。亚伯兰将要获得广大的名声,他的后裔将成为属神的国度,借此世上的万族可以认识这位与神同行的独特人物与及他后裔民族的见证。并且从神对他特殊的保护中,全地的人民均能目睹神的公义与真实。透过亚伯兰,恩典将临到全地之上。这便揭开了神救赎历史的序曲。 从这一段叙事,我想可以得到以下的反思: 首先,信是人、神关系的关键基础,而信并不是指向头脑上或认知上的认同。信主要的意思是信任与信靠,而这必定左右人在生活行为上的决择的。 第二,最明显的就是冒险的勇气和负代价的决心。人若果没有真正对神的带领有着信任,实在不容易会离开自己习惯已久的舒适圈,走进自己看不清、掌握不到的新处境中。 最后,基督徒所接受的祝福,经常都伴随着更深的终极目的。我们既然从神白白的得到无数的恩典,无论是属灵上的抑或是物质上的祝福,我们都应该把所领受的白白的与他人分享。像亚伯兰一样,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神赐福万人所用的流通管道。

The post 信、恩典与应许(创11:27-12:5)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4%bf%a1%e3%80%81%e6%81%a9%e5%85%b8%e8%88%87%e6%87%89%e8%a8%b1%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
呼召与回应(创11:27-12:5) https://bible-themes.com/%e5%91%bc%e5%8f%ac%e8%88%87%e5%9b%9e%e6%87%89%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variant=zh-hans https://bible-themes.com/%e5%91%bc%e5%8f%ac%e8%88%87%e5%9b%9e%e6%87%89%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variant=zh-hans#respond Wed, 24 May 2017 07:41:22 +0000 http://bible-themes.com/?p=827 创11:27-12:5 创世记从这个段落开始有关亚伯兰的叙述。亚伯兰是神、人相交历史的一个转戾点。从巴别塔事件可见,洪水后人类之败坏本性其实并没有改变,但神在彩虹之约的自我约束下,祂保证世界能够发展到神为它所命定的终局。但面对全地叛逆定必故态复萌的事实,未来的盼望已经不能奠基在神对罪恶愤怒的审判上。亚伯兰在这个歴史时刻出现。神对亚伯兰的拣选是对闪的拣选的延续。神对亚伯兰的呼召及应许,成为整个人类歴史中一切盼望的基础。神在亚伯兰𥚃,开始了神圣的救赎历史,即是说,神开始在历史中执行祂救赎人类的计划。神对亚伯兰的应许,是整部旧约与新约圣经中一切应许的共同根源。 亚伯兰的故鄕是迦勒底的吾珥,即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地区。我们不太确定亚伯兰的年代,但大概是主前二千年至一千八百年之间的某个时期。 在主前二千年前后,吾珥曾在米所波大米称霸一时,他们建立的王国,称为吾珥第三王朝。 但这王朝约在主前一九五零年覆亡于亚摩利人和以拦人的入侵下。米所波大米开始进入一段分裂时期,各个城邦相继兴起,有些是米所波大米本身原居的闪族亚喀得人兴建的,有些则是入侵的亚摩利人建立的。这开始了一段各城邦相互争雄的时期:上米所波大米有亚述与马里,下米所波大米则有古巴比伦、伊辛、与拉沙。 无论亚伯兰身处的年代是在吾珥第三王朝覆亡之前抑或之后,他所身处的都是一个乱世。因着政治的混乱,米所波大米出现了规模不小的民族迁徙现象。而迦南地是一个相当合理的选择。 当时的迦南地相对地仍然可以容许民族的迁移,因为该区域的政治结构仍然未完全成形。埃及当时大概正处于中王国的第十二朝代,其势力开始达到迦南地及叙利亚一带。可是,在迦南地上的城邦数目仍然不多。亚摩利人大概在一、两个世纪前开始进入迦南地,并且建城居住,但是这些细小的城邦仍然只是散处迦南各地。整体而论,当时迦南地上的人口稀小,绝对是民族迁徙可以考虑的目的地。就是在这个历史场景中,亚伯兰开始了他信心之旅的第一步。 就创世记的这段记载而论,亚伯兰整个家庭的迁徙旅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他的故鄕迦勒底的吾珥到达哈兰地,这一段行程是由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带领的。第二阶段的行程是离开哈兰地到达迦南地,这一段行程是亚伯兰带领的。 第一段旅程:由吾珥到哈兰地 创世记的作者并没有说明他拉带领他的家庭离开吾珥的原因,我们只能就这一段的描述加以推测。 无论这是事实抑或是文学写作上采用的结构,他拉带领的旅程和亚伯兰带领的是不同的。刻意特出整个旅程的两个阶段,似乎是要指出它们背后相异的动机。亚伯兰离开哈兰地明显地是出于宗教性的目的:他要回应神对他的呼召。相比之下,他拉离开吾珥的目的似乎是出于宗教以外的其他原因。 主前二千年代早期的历史背景或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当时吾珥的政局非常混乱,若非正值吾珥第三王朝之末年,便是王朝已经瓦解而各处城邦正值互相争雄的日子。在这一个动荡的年岁,或许像与他同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拉也加入了当时普遍出现的民族迁徙,离开政局不定的故鄕而另觅一处新的居所。 当然,要离开久居的故乡,想必需要放弃很多在故居已经建立的事业资产与人际网络。因此这是一项不容易的决定。创世记这一个段落特别指出,在他拉开始他的旅程前,他的儿子哈兰已经死在故乡吾珥。或许哈兰的死是他拉决定离开故鄕的一个导火线:或许他拉不想再留在吾珥不停地思念他已故的儿子。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无论是政治上、抑或是心灵上,都叫他不安、无法释怀的故土,盼望能够在一个新的地方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个行程的目的地-迦南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正如上文所述,这个时代的迦南地,大致上仍然可以容许民族自由的迁入。在各处亚摩尼人已经建立的城邦之间,仍然存在很多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让人建立新的家园。对于属于游牧民族的他拉一家,迦南地的山区与及低谷,都是适宜牧养群畜的牧场。 可是奇怪的是,他拉并没有完成他计划中的旅程到达迦南地,而是停留了在哈兰地后便不再走了。创世记的作者也没有解释这当中的原因,我们亦只能就创世记的叙述作出推测。 古代近东的民族都是信奉多神宗教的,但是每一座城都会有它自己的守护神明。哈兰地和他拉的故乡吾珥都是当时月神敬拜的中心地。或许他拉是一个坚定的月神敬拜者,当他到达了哈兰地后,因着当地的月神敬拜文化,便停留了下来。明显地,他拉这一个举动,表明了在他心里,哈兰地比迦南地更适合成为他的新家园。后来约书亚记24:2-3指出,他拉在他的故乡中敬拜的是耶和华以外的异教神明,并且神从这个异教文化充斥的吾珥,召出来的是亚伯兰,却没有提及他的父亲他拉。因此,以后的圣经启示似乎也印证了以上的假设:他拉在哈兰停留下来的原因,极可能和他异教信仰下的月神敬拜有关。 第二段旅程:由哈兰地到迦南地 创世记的作者非常强调第二阶段的旅程是由亚伯兰带领的,而这个旅程的目的是宗教性的:亚伯兰要回应神对他的呼召。 可是,对于神的呼召之解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为创世记12:1中原文所用的动词,按文法来说,可以翻译成过去式(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也同样可以翻译成过去完成式(耶和华曾对亚伯兰说)。若取前者,即创世记12:1所记载神对亚伯兰的呼召便是在哈兰地发出的。若取后者,则该节经文所指的呼召可能发生在亚伯兰和他拉抵达哈兰地前的某个时刻。 创世记12:1 – 在哈兰地呼召的假设 若取这个翻译,则亚伯兰便是在哈兰地听到神对他的呼召后,便离开哈兰前往迦南地,继续他拉未完成的旅程。 不过,从使徒行传7:2-5中,我们知道神曾在迦勒底的吾珥向亚伯兰显现,并且呼召他离开故鄕。这事发生在亚伯兰和他拉仍然未开始他们最后停留在哈兰地的旅程之前。因此,按照这个翻译而得的解释是,亚伯兰是在故鄕被神呼召,然后跟随其父亲他拉一起前往迦南地。但当他们到达了哈兰地后,他拉决定留下,不再继续原定的旅程,亚伯兰因此也停留了在哈兰地。一段年日后,他拉死了,神在哈兰地向亚伯兰显现,再次向他呼召。于是亚伯兰继续他未完成的前往迦南地的旅程。 虽然这个解释是建立在合法的可能翻译上,但是它却存在两个难题: 全本圣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及神在哈兰地再次呼召亚伯兰,所有提及神对亚伯兰发出呼召的经文,都指向神在吾珥向他显现的那事件。   并且两次呼召的解释假设了亚伯兰起初并没有完成神对他呼召的要求,直到神在哈兰地第二次对他呼召时,他才踏上他先前没有完成的旅程。可是,这似乎跟圣经各处对这事件一致的评价格格不入。似乎事实是,亚伯兰在故乡吾珥听到神的呼召后,便怀着充足的信心开始他的旅程。到达迦南地的整个经过,包括在哈兰地停留的时间,都是完全的信心之旅。   创世记12:1 – 在吾珥呼召的假设 我们若取这个解释,那么神只有一次向亚伯兰显现,就是在迦勒底的吾珥神呼召他离开故乡与及父家的那一次事件。创世记12:1所指的就是那一次呼召。在哈兰地停留了若干日子后,因着亚伯兰忠于在吾珥时神对他的呼召,所以他最后离开哈兰地继续他先前未能完成的使命,前往迦南地。创世记12:1强调的非旦不是亚伯兰的犹疑及神必须在哈兰地再次呼召他。相反,所强调的乃是亚伯兰由此至终都对神在吾珥向他发出的呼召绝对忠诚:促使他离开哈兰地的原因,是他没有忘记多年前神对他的召唤,并且他决心要完成这个召命。 若整个迁徙旅程都是亚伯兰对神呼召的回应,那么,由吾珥到哈兰那一段旅程也理应是由亚伯兰带领的。然则为何创世记的作者却把带领该段行程的角色归予他拉而非亚伯兰?我想可能性有二:或许亚伯兰才是真正带领该段旅程的那一位,但基于古代近东父系文化,他把领袖的荣誉归予作为家族之首的父亲。另外,也可能是亚伯兰曾真正的说服了父亲,他拉因此也曾全心响应神对他儿子的呼召。因此他拉或许是真正的承担起他作为一族之首的责任,成为该段旅程的真正带领者。 不过,无论如何,他拉在神呼召的恩典中始终是一个失败。除了上文对他拉开始这个旅程之动机所作的推测外,对他拉的年岁作点观察也能提供一点线索。 创世记11:26记载他拉在七十岁时生了亚伯兰、拿鹤和哈兰三兄弟。按大部分犹太传统的理解,意思是他拉在七十歳时开始生下亚伯兰三兄弟。而亚伯兰是长子,因此,亚伯兰出生时,他拉正值七十岁。 按照创世记第十一章尾及第十二章开首部分的叙述来看,所得的印象似乎是他拉死后,亚伯兰才离开哈兰地,而亚伯兰当时是七十五岁(创12:4)。这理解也为使徒行传7:4所支持。那么,他拉一生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四十五岁左右。可是,按照创世记11:32的记录,他拉一生的寿命却是二百零五岁!即是说,当亚伯兰离开哈兰地时,他拉非但并未逝世,相反,在亚伯兰离开后他甚至在哈兰地再活了足足六十年之久! 那么,到底在使徒行传7:4中所论及的「他父亲死了以后」,亚伯兰才从哈兰地迁往迦南地,那是什么意思?他拉在当时是在何种意义下是死了?我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是灵性上的死亡。这观点也非常吻合以上对他拉所作的一切推断。 真相可能是:神在吾珥向亚伯兰显现,呼召他离开他的故鄕。亚伯兰成功说服了原本是月神敬拜者的父亲,一同回应神的呼召。可是,纵使他拉的确是与亚伯兰同行,甚至可能是旅程上的带领者,可是他的动机从一开始便已经不完全纯正。到达了原本是旅程的中途站的哈兰地后,他拉重回以月神敬拜为主的往日异教信仰,决定在作为月神敬拜中心地的哈兰定居下来。亚伯兰因此亦在哈兰地停留了下来,目的乃为盼望父亲能够回心转意,等待他重投真神敬拜之一日。可是,在等待了一段不知多久的日子后,亚伯兰相信父亲的灵性生命已死,对偶像崇拜的执著已经使他回转无望。为著忠于在吾珥时神对他的呼召,亚伯兰终于毅然放弃灵命已死的父亲,继续他未完成的旅程。 从以上重建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 Continue reading →

The post 呼召与回应(创11:27-12:5) first appeared on 圣经主题之旅 (设简体转换).]]>
https://bible-themes.com/%e5%91%bc%e5%8f%ac%e8%88%87%e5%9b%9e%e6%87%89%ef%bc%88%e5%89%b51127-125%ef%bc%89/feed/?variant=zh-han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