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召与回应(创11:27-12:5)
创世记从这个段落开始有关亚伯兰的叙述。亚伯兰是神、人相交历史的一个转戾点。从巴别塔事件可见,洪水后人类之败坏本性其实并没有改变,但神在彩虹之约的自我约束下,祂保证世界能够发展到神为它所命定的终局。但面对全地叛逆定必故态复萌的事实,未来的盼望已经不能奠基在神对罪恶愤怒的审判上。亚伯兰在这个歴史时刻出现。神对亚伯兰的拣选是对闪的拣选的延续。神对亚伯兰的呼召及应许,成为整个人类歴史中一切盼望的基础。神在亚伯兰𥚃,开始了神圣的救赎历史,即是说,神开始在历史中执行祂救赎人类的计划。神对亚伯兰的应许,是整部旧约与新约圣经中一切应许的共同根源。
亚伯兰的故鄕是迦勒底的吾珥,即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地区。我们不太确定亚伯兰的年代,但大概是主前二千年至一千八百年之间的某个时期。
在主前二千年前后,吾珥曾在米所波大米称霸一时,他们建立的王国,称为吾珥第三王朝。 但这王朝约在主前一九五零年覆亡于亚摩利人和以拦人的入侵下。米所波大米开始进入一段分裂时期,各个城邦相继兴起,有些是米所波大米本身原居的闪族亚喀得人兴建的,有些则是入侵的亚摩利人建立的。这开始了一段各城邦相互争雄的时期:上米所波大米有亚述与马里,下米所波大米则有古巴比伦、伊辛、与拉沙。
无论亚伯兰身处的年代是在吾珥第三王朝覆亡之前抑或之后,他所身处的都是一个乱世。因着政治的混乱,米所波大米出现了规模不小的民族迁徙现象。而迦南地是一个相当合理的选择。
当时的迦南地相对地仍然可以容许民族的迁移,因为该区域的政治结构仍然未完全成形。埃及当时大概正处于中王国的第十二朝代,其势力开始达到迦南地及叙利亚一带。可是,在迦南地上的城邦数目仍然不多。亚摩利人大概在一、两个世纪前开始进入迦南地,并且建城居住,但是这些细小的城邦仍然只是散处迦南各地。整体而论,当时迦南地上的人口稀小,绝对是民族迁徙可以考虑的目的地。就是在这个历史场景中,亚伯兰开始了他信心之旅的第一步。
就创世记的这段记载而论,亚伯兰整个家庭的迁徙旅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他的故鄕迦勒底的吾珥到达哈兰地,这一段行程是由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带领的。第二阶段的行程是离开哈兰地到达迦南地,这一段行程是亚伯兰带领的。
第一段旅程:由吾珥到哈兰地
创世记的作者并没有说明他拉带领他的家庭离开吾珥的原因,我们只能就这一段的描述加以推测。
无论这是事实抑或是文学写作上采用的结构,他拉带领的旅程和亚伯兰带领的是不同的。刻意特出整个旅程的两个阶段,似乎是要指出它们背后相异的动机。亚伯兰离开哈兰地明显地是出于宗教性的目的:他要回应神对他的呼召。相比之下,他拉离开吾珥的目的似乎是出于宗教以外的其他原因。
主前二千年代早期的历史背景或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当时吾珥的政局非常混乱,若非正值吾珥第三王朝之末年,便是王朝已经瓦解而各处城邦正值互相争雄的日子。在这一个动荡的年岁,或许像与他同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拉也加入了当时普遍出现的民族迁徙,离开政局不定的故鄕而另觅一处新的居所。
当然,要离开久居的故乡,想必需要放弃很多在故居已经建立的事业资产与人际网络。因此这是一项不容易的决定。创世记这一个段落特别指出,在他拉开始他的旅程前,他的儿子哈兰已经死在故乡吾珥。或许哈兰的死是他拉决定离开故鄕的一个导火线:或许他拉不想再留在吾珥不停地思念他已故的儿子。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无论是政治上、抑或是心灵上,都叫他不安、无法释怀的故土,盼望能够在一个新的地方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个行程的目的地-迦南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正如上文所述,这个时代的迦南地,大致上仍然可以容许民族自由的迁入。在各处亚摩尼人已经建立的城邦之间,仍然存在很多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让人建立新的家园。对于属于游牧民族的他拉一家,迦南地的山区与及低谷,都是适宜牧养群畜的牧场。
可是奇怪的是,他拉并没有完成他计划中的旅程到达迦南地,而是停留了在哈兰地后便不再走了。创世记的作者也没有解释这当中的原因,我们亦只能就创世记的叙述作出推测。
古代近东的民族都是信奉多神宗教的,但是每一座城都会有它自己的守护神明。哈兰地和他拉的故乡吾珥都是当时月神敬拜的中心地。或许他拉是一个坚定的月神敬拜者,当他到达了哈兰地后,因着当地的月神敬拜文化,便停留了下来。明显地,他拉这一个举动,表明了在他心里,哈兰地比迦南地更适合成为他的新家园。后来约书亚记24:2-3指出,他拉在他的故乡中敬拜的是耶和华以外的异教神明,并且神从这个异教文化充斥的吾珥,召出来的是亚伯兰,却没有提及他的父亲他拉。因此,以后的圣经启示似乎也印证了以上的假设:他拉在哈兰停留下来的原因,极可能和他异教信仰下的月神敬拜有关。
第二段旅程:由哈兰地到迦南地
创世记的作者非常强调第二阶段的旅程是由亚伯兰带领的,而这个旅程的目的是宗教性的:亚伯兰要回应神对他的呼召。
可是,对于神的呼召之解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为创世记12:1中原文所用的动词,按文法来说,可以翻译成过去式(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也同样可以翻译成过去完成式(耶和华曾对亚伯兰说)。若取前者,即创世记12:1所记载神对亚伯兰的呼召便是在哈兰地发出的。若取后者,则该节经文所指的呼召可能发生在亚伯兰和他拉抵达哈兰地前的某个时刻。
创世记12:1 – 在哈兰地呼召的假设
若取这个翻译,则亚伯兰便是在哈兰地听到神对他的呼召后,便离开哈兰前往迦南地,继续他拉未完成的旅程。
不过,从使徒行传7:2-5中,我们知道神曾在迦勒底的吾珥向亚伯兰显现,并且呼召他离开故鄕。这事发生在亚伯兰和他拉仍然未开始他们最后停留在哈兰地的旅程之前。因此,按照这个翻译而得的解释是,亚伯兰是在故鄕被神呼召,然后跟随其父亲他拉一起前往迦南地。但当他们到达了哈兰地后,他拉决定留下,不再继续原定的旅程,亚伯兰因此也停留了在哈兰地。一段年日后,他拉死了,神在哈兰地向亚伯兰显现,再次向他呼召。于是亚伯兰继续他未完成的前往迦南地的旅程。
虽然这个解释是建立在合法的可能翻译上,但是它却存在两个难题:
- 全本圣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及神在哈兰地再次呼召亚伯兰,所有提及神对亚伯兰发出呼召的经文,都指向神在吾珥向他显现的那事件。
- 并且两次呼召的解释假设了亚伯兰起初并没有完成神对他呼召的要求,直到神在哈兰地第二次对他呼召时,他才踏上他先前没有完成的旅程。可是,这似乎跟圣经各处对这事件一致的评价格格不入。似乎事实是,亚伯兰在故乡吾珥听到神的呼召后,便怀着充足的信心开始他的旅程。到达迦南地的整个经过,包括在哈兰地停留的时间,都是完全的信心之旅。
创世记12:1 – 在吾珥呼召的假设
我们若取这个解释,那么神只有一次向亚伯兰显现,就是在迦勒底的吾珥神呼召他离开故乡与及父家的那一次事件。创世记12:1所指的就是那一次呼召。在哈兰地停留了若干日子后,因着亚伯兰忠于在吾珥时神对他的呼召,所以他最后离开哈兰地继续他先前未能完成的使命,前往迦南地。创世记12:1强调的非旦不是亚伯兰的犹疑及神必须在哈兰地再次呼召他。相反,所强调的乃是亚伯兰由此至终都对神在吾珥向他发出的呼召绝对忠诚:促使他离开哈兰地的原因,是他没有忘记多年前神对他的召唤,并且他决心要完成这个召命。
若整个迁徙旅程都是亚伯兰对神呼召的回应,那么,由吾珥到哈兰那一段旅程也理应是由亚伯兰带领的。然则为何创世记的作者却把带领该段行程的角色归予他拉而非亚伯兰?我想可能性有二:或许亚伯兰才是真正带领该段旅程的那一位,但基于古代近东父系文化,他把领袖的荣誉归予作为家族之首的父亲。另外,也可能是亚伯兰曾真正的说服了父亲,他拉因此也曾全心响应神对他儿子的呼召。因此他拉或许是真正的承担起他作为一族之首的责任,成为该段旅程的真正带领者。
不过,无论如何,他拉在神呼召的恩典中始终是一个失败。除了上文对他拉开始这个旅程之动机所作的推测外,对他拉的年岁作点观察也能提供一点线索。
创世记11:26记载他拉在七十岁时生了亚伯兰、拿鹤和哈兰三兄弟。按大部分犹太传统的理解,意思是他拉在七十歳时开始生下亚伯兰三兄弟。而亚伯兰是长子,因此,亚伯兰出生时,他拉正值七十岁。
按照创世记第十一章尾及第十二章开首部分的叙述来看,所得的印象似乎是他拉死后,亚伯兰才离开哈兰地,而亚伯兰当时是七十五岁(创12:4)。这理解也为使徒行传7:4所支持。那么,他拉一生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四十五岁左右。可是,按照创世记11:32的记录,他拉一生的寿命却是二百零五岁!即是说,当亚伯兰离开哈兰地时,他拉非但并未逝世,相反,在亚伯兰离开后他甚至在哈兰地再活了足足六十年之久!
那么,到底在使徒行传7:4中所论及的「他父亲死了以后」,亚伯兰才从哈兰地迁往迦南地,那是什么意思?他拉在当时是在何种意义下是死了?我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是灵性上的死亡。这观点也非常吻合以上对他拉所作的一切推断。
真相可能是:神在吾珥向亚伯兰显现,呼召他离开他的故鄕。亚伯兰成功说服了原本是月神敬拜者的父亲,一同回应神的呼召。可是,纵使他拉的确是与亚伯兰同行,甚至可能是旅程上的带领者,可是他的动机从一开始便已经不完全纯正。到达了原本是旅程的中途站的哈兰地后,他拉重回以月神敬拜为主的往日异教信仰,决定在作为月神敬拜中心地的哈兰定居下来。亚伯兰因此亦在哈兰地停留了下来,目的乃为盼望父亲能够回心转意,等待他重投真神敬拜之一日。可是,在等待了一段不知多久的日子后,亚伯兰相信父亲的灵性生命已死,对偶像崇拜的执著已经使他回转无望。为著忠于在吾珥时神对他的呼召,亚伯兰终于毅然放弃灵命已死的父亲,继续他未完成的旅程。
从以上重建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
首先,神呼召中的祝福是可以与人分享的。神的呼召是向亚伯兰而发的,但亚伯兰可以把这呼召与他的家人分享,结果回应神的呼召而离开故鄕吾珥的,不止亚伯兰一人, 也包括了他的父亲他拉和他的侄儿罗得。
其次,正确地回应神的呼召固然重要,但或许更重要的,是人能否把这忠心与委身貫彻始终。一个人无论在顺服神召命的路上走了多远的路,一朝对信仰委身的背弃,便可以把从前所走的一切路一笔勾消!因此,「人要保守他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终点往往比起点更重要。他拉便是一个非常可悲亦可惜的例子。
Comments
呼召与回应(创11:27-12:5) — No Comments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