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后果(创14:1-24)
再一次地,亚伯兰又给予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不久之前亚伯兰的确很大方地把全迦南地最美好的整个约旦河谷让给了侄儿罗得,自己则留在贫瘠的中部山脉。不错!这的确充分表现了他慷慨的优良品格。可是,亦是不久之前,亚伯兰不是曾在埃及因惧怕或会因妻子而遭害,竟然指妻作妹吗?在那事件中,他的胆怯和懦弱表露无遗!
可是,在现今这个突发的危机中,亚伯兰竟然充当了一个勇敢无惧的战士!并且他显示了过人的智谋,采用的战术也非常成功!这事件使我们更多一点认识亚伯兰丰富多面的性格。
亚伯兰是在这时候第一次被称为「希伯来人」,似乎这称呼在当时仍然未发展成一个民族的名称,因为亚伯兰至此仍然只是一个家庭的首领而己。对于「希伯来人」这称号的意思,我们不太清楚。
现今这个事件的起因就只是由于罗得一人!亚伯兰原本是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在整个四王与五王之间的战争期间,亚伯兰都没有牵涉入内。亚伯兰最后介入这场原本是与他无关的战争中,完全是为了要营救他那位被入侵联军掳走了的侄儿!
罗得自从早前选择了约旦河谷后,便离开了亚伯兰,一家迁移到约旦河的平原上居住,并且挪移帐棚,渐渐移近所多玛城。可是,现今当入侵的四王大胜退兵后,有从战场上逃出来的人跑到亚伯兰那里,告诉他入侵的四王从战败的平原五王手里夺走的战利品,也包括了罗得一家及他们的财物,因为当时罗得正居住在所多玛城内!
从前一段叙事中我们已经有所预感,罗得的选择大概不会为他带来什么好处的。创世记的作者曾特别指出,当时的所多玛人在神面前罪大恶极。可是,罗得不但在平原上渐渐向所多玛城迁移,最后甚至住进了城内!
此外,创世记的作者不但指出所多玛人的罪恶,他也曾附上一个备注,说明所多玛在未被神毁灭前是如何的美好。这使我们晓得,罗得的选择为他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现下的危机而已。因为姑勿论他被掳掠走的财产有多少,事情的结局仍然是:他的全家和所有财富,最后仍然被他的叔叔亚伯兰全数夺回。因此,对罗得而言,这次事件总算是有惊无险了。可是,从他差一点丧失一切这事实上来看,或许这次经验是神给予他恋饯世上繁华的一个警告。可是,罗得是否因此而醒觉呢?
相对选择了繁华之平原的罗得,亚伯兰居住的是贫瘠的山区,但试看亚伯兰却如何从他相对处于劣势的环境,竟然能够作出如此的壮举!
入侵的四王之联军撃败了约旦河平原上五个城邦组成的联军。古代很多城市都发展成独立的细小王国,版图不会很大,人口也不会太多,但始终它们都是独立的政治主权单位,拥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入侵之四王轻易击败的,是五个细小城邦集合起来的联合军力。
四王不但在死海附近撃败约旦河平原的联军,在他们进军迦南地途中所经之处,一直所向披靡!他们由外约旦的高原由北而南,一路上击败了多个不同的民族,最后经西珥山下到现今位处红海港口的伊勒巴兰,才西向回转北上,从加低斯进入迦南地。可以说,整个进军的路线上,完全没有任何民族或国家可以阻截他们的前进!
入侵的四王究竟是什么人物?他们的国家都在米所波大米及其以东的区域。例如以拉撒可能是米所波大米北部的一个区域,而示拿则位于米所波大米的南部,亦即古时巴别塔事件发生之处,亦是亚伯兰家乡之大概位置。可是对这四王的身分我们所知不多,不过可以推测他们不是亚伯兰先祖所属的民族,而是入侵他故乡的其他民族。从创世记的记录中,我们推测这个四国联盟的领袖是以拦,基于这个假设,我们或许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些端倪。
米所波大米直至主前二千年代之开始,一直都统一在吾珥第三王朝之下。可是,在亚摩利人的入侵下,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变得名存实亡。各个城市相继兴起,互相争霸。
约于主前一七五九年,以拦越过札格罗斯山脉,向西进入米所波大米,夺取了拉沙城,并且扶立了一个以拦控制下的政权。米所波大米内主要的城市马里、巴比伦及伊辛组成抗以拦的军事联盟。主前一七三五年,以拦控制下的拉沙攻取并吞并了伊辛,抗以拦的联盟遂瓦解,以拦进一步控制了米所波大米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经过一段争战的日子,位于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巴比伦在罕模拉比下,约在主前一七二九年攻陷伊辛,约二十年后再陷拉沙,以拦势力才完全被逐出米所波大米。
极可能亚伯兰参与的这一场战役,就是发生在这段以拦称霸米所波大米的时期。似乎以拦的势力,曾经从米所波大米进一步向西扩张到迦南一带之地。或许约旦河谷各城邦就是因着米所波大米内反以拦的军事斗争,而企图趁机脱离以拦的控制。
古代的军队阵容,直到这个时期为止似乎都不会太大。但从这队联军一路前来所攻陷的地区来看,再加上以拦是当时的一大强国, 加上与以拦同来的同盟国的军队,联军的数目没有数万也必定有数千。但亚伯兰率领前往追击这支庞大联军的,只有三百一十八名精壮家丁!
与亚伯兰一起前去追击以拦联军的,还有与他结盟的亚摩尼人亚乃、以实各、及幔利三人及他们带领的人手。
对亚伯兰这三位盟友,我们完全没有任何认识。既然亚伯兰所暂住的地点以「幔利橡树」作为路标,则幔利大概是迦南的本土势力。另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幔利的根据地上的这株橡树在迦南本地的文化中是否具有宗教意涵。
当时的迦南虽然人口不多,但在散处各地的城邦之间,大部分都是比较荒芜的山区,在这些地区牧放群畜,想必不会十分安全。大概因为这些原因,亚伯兰在当地寻找比较合适的人结成联盟,以方便互相照应,确保结盟的各方均能够得到彼此的保护。
但无论如何,亚乃、以实各及幔利,大概跟亚伯兰一样只是游牧民族的领袖,而非一国之君。他们像亚伯兰一样,能够召集的,大概只是精壮的家丁,而非精锐的军队!无论四人召集的家丁有多少,跟正式的以拦联军相比,肯定的是强弱悬殊、简直是以卵击石!
创世记的叙述没有交待太多亚伯兰所用的军事策略。我们知道他和同盟三人组成的「杂牌军」追赶正在退兵途中的以拦联军很长的一段路程,甚至到达迦南地的北界才最后追上敌军。亚伯兰日夜赶路多日的队伍,和好整以暇慢慢退兵的以拦军队相比,除了数目上的强弱悬殊外,疲累也使亚伯兰一伙人处于战略上的劣势。
因此亚伯兰采取出人意表的突袭,他把他和同行的结盟三人手下的人手分作数队,在夜间分开从不同的地方突袭以拦联军。大概黑夜使以拦人看不清来袭者的虚实,加上他们作梦也估计不到在完全扫平沿路上所有民族势力后,竟然仍然会有来历不明的敌人出奇不意地突袭。
这次军事行动非常成功,把以拦联军完全撃溃,并且进一步追击他们直到亚兰地的大马色附近。并且把他们掳掠的一切战利品全部夺回,包括罗得一家和他的所有财物。这事件再一次反映了人性格的复杂和多面性,亚伯兰早前不是在埃及因恐惧自身安全而认妻作妹吗?可是当面对侄儿被掳走这突发危机时,他却不知从那里走出来如此大的勇气,追撃大概不会比埃及势力弱的以拦联军。并且更神奇的是,亚伯兰竟然成功地说服与他结盟的亚乃、以实各和幔利三人与他同行!这次突撃行动表面来看可以说与自杀无异,成功完全是神的作为!
带着所有从以拦联军手上夺回的人口财物回到迦南地后,有两位王出来迎接凯旋而归的亚伯兰,一位是所多玛王,另一位是撒冷王。
所多玛王提出的赠与,并非表现了他的慷慨。事实上这是古代国际间的惯例:一个国家出兵援助另一个国家,总不会要它白白的作、空手而回吧?军事行动那怕再成功,仍然都会有人命伤亡的。因此,一般的惯例是夺回的人口归还被掳掠的国家,全部或部分财物则归出兵协助的国家作为报酬。因此,所多玛王提出给予亚伯兰的,只是依据国际间不成文的协议而作的罢了。
可是亚伯兰如何回应这个完全合理、并且是他应得的提议?亚伯兰拒绝了!与他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及幔利三人应得的报酬,亚伯兰并不反对,但亚伯兰拒绝接受他原本是应得的一份。为什么?因为他要与所多玛王划清界线!他不愿意与所多玛及其代表的罪恶有任何关系!他不愿意在此地见証真神的生命上会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误会!
亚伯兰与罗得的价值观真的如同南辕北辙!罗得追求物质的繁华而无视邪恶的文化,甚至不介意被所多玛罪恶的生活所包围。相反,亚伯兰看重的是道德上和属灵上的忠贞,他的价值只单单的建立在呼召他的真神之上。为了持守对神的忠诚,甚至是他完全应得的权利,他也毫不在乎的放弃和拒绝。
可是对于撒冷王,亚伯兰的态度却完全不同。撒冷是耶路撒冷的古名,我们不清楚当时居住在撒冷城内的是一个什么民族,只知道他们的王麦基洗德是「至高神的祭司」。
新约中对麦基洗德作出不少神学性的注释,并且以他为独立于亚伦体系以外的祭司,是基督的预表。新约这些描述为这位古代的撒冷王之身分加上了不少神秘色彩。可是,单就亚伯兰当时的历史处境来作分析的框架,也能建构不少有用的洞见。
正是上文所述,我们不知道当时在撒冷居住的民族之身分,数个世纪后,居住在那地方的是敌对以色列、在神命定要灭族审判的民族名单上有份的耶布斯人。或许耶布斯人正是麦基洗德所属的民族,在随后数个世纪之间他们在宗教和文化上均堕落了。也或许在亚伯兰时代居住在撒冷城的是另一民族,他们后来被耶布斯人赶出,撒冷城便被耶布斯人占据了。若是如此,我们便对麦基洗德所属的民族和他们在稍后历史中的去向一无所知了。
在古代近东,一个国家的君王之身分若果不是被神化了,便是同时兼任该国宗教的大祭司。王权和祭司权位分立是后来以色列中独有的文化,在一般其他邻近文化中并不普遍。
因此,麦基洗德反映了的,是一个在以色列正式的耶和华宗教未成形前存在对独一真神的认识。亚伯兰的年代跟洪水的年代肯定已有一段距离,世界上普遍的文化虽然已经渐趋堕落和偶像化,但对真神的认识仍然会存在于某些民族之间,虽然肯定这不会是普遍的现象,甚至连亚伯兰先祖的家族也是偶像崇拜者。但对独一真神的敬拜肯定仍然残存在世上的某些地区,而当时的撒冷便是一例。从这当中可以看到,拣选完全是神主权的事:亚伯兰绝对不是世上唯一认识真神的人,可是神却没有拣选当时居住在撒冷的这个不知名民族、或是他们的祭司王麦基洗德。神拣选的是一个在偶像崇拜的家族中成长起来的人。亚伯兰起初大概甚至对神是毫无认识的,神是透过向他直接的显现,逐步建立他对独一真神的信仰。
亚伯兰对代表罪恶的所多玛王断然拒绝,但对代表真神信仰的撒冷王却全心拥抱。撒冷不是位处约旦河谷的城市之一,所以大概并未遭受以拦联军的洗劫,并且也没有证据可以使我们推测撒冷城和约旦河平原诸城之间有什么军事联盟。因此,这场战役其实和撒冷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撒冷王也没有什么特别理由要出来隆重地迎接战胜归来的亚伯兰等人。麦基洗德此行的目的,纯粹是迎见这位神所特别㨂选的亚伯兰,代表神为他送上祝福而已。亚伯兰感谢神在这次事件上的保守,自愿地从战利品中取出一部份献上以表达感恩之心,我相信十分之一在当时仍未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亚伯兰随意选择的数目。
总结来说,这次事件反映了罗得与亚伯兰两人不同的选择。
罗得无视分别为圣的重要,他选择的是世界的繁华和物质的富裕,结果呢?他差点把自己和一家的生命和所有财富都全部赔上!但他能否从这事件得到教训?
亚伯兰选择的郤是对呼召他的神的忠诚,他不介意罗得留下给他的只是贫瘠的山区。凭着他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在神手中郤可以成就使人惊奇的大事,以数百之数,竟然击溃了强大而一路上都所向披靡的以拦联军!
人作什么选择,便得什么结果。
Comments
选择与后果(创14:1-24) — No Comments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