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阅读圣经时,经常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旧约和新约是何种关系?应该是用新约解释旧约?抑或是旧约解释新约?

可能真相是:两者都是对的,郤指向不同的目标:

以新约解释旧约

旧约就像一个未完结的故事,先知们在多处多方的提及将来的神国,并将要来临的受膏君王,可是旧约郤在应许之盼望中结束。因此,要了解神的应许如何成就,必须要在旧约以后的新启示-新约-中寻找。

以旧约解释新约

可是,若果没有了旧约作为背景,新约是难以明了的。旧约为新约提供了以下三种框架背景:

  • 文学表达的框架背景
    当主耶稣以所多玛和蛾摩拉来比喻那些听了衪的道郤不接受的城市时,明显地,我们必须先知道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的遭遇,才能明白主耶稣的意思。

 

  • 历史的框架背景
    以色列人以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为荣,我们也必须要知道亚伯拉罕的事蹟和神跟他的立约,才可以明白以色列人作为神的子民的荣誉。

 

  • 观念上的框架背景
    贯穿整部新约的是耶稣替代罪人接受神对罪的审判这教导,并且这观念差不多毫无例外地是以替代性的献祭来表达。明显地,读者必须先要了解旧约律法中的献祭条例,才会明白这种古代希伯来的公义观念。

 

圣经的解释原则

如上所述,新约提供了在旧约中未完故事完满的结局。可是,在给予完满的结局前,故事本身却必须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不致把错误的结局配对到错误的情节上!(即是说,读者要先知道旧约个别事件中所应许的是什么,才知道在新约里如何和在何处找寻应验。)况且,旧约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包括有对未来的应许,又或是必须在新约中寻找其应验。

这便牵涉到对历史本身的尊重。神并没有赐给我们一本神学大全,说明一切人要知道的、抽象的、放诸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相反的,神是在历史中、也是透过历史作为媒介,来赐下衪的启示的。

神要告诉人某些真理,首要的并不是文字,而是透过一些事件,在经历中,人体会并领受神要赐下的信息,因为对神的认识,本质上是关系性的,而不纯粹是知识性的。

透过顺服而来的蒙福、和叛逆而来的惩罚,人体会到什么是神的慈爱与公义,亦透过在危难中给予的拯救,人得以明了神的信实和值得信靠。因此,圣经所描述的历史和当中的个人经历,都是启示性事件-神藉这些事件叫人明白并学习某些真理,而圣经本身一方面是这些主观事件的客观记录,另一方面也是神对这些事件的权威性解释。(例如:士师记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在那个年代中的艰苦日子,不是纯粹民族间的侵略行为,而更是神积极策动的审判工具。)

圣经的世界,和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读圣经时,如何把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

灵意/寓意解经的方法是从经文的文字,跳过了其上下文和历史的框架,即是说跳过了解释的步骤,便直接拿来应用在今天的处境中。这种方法的危险和错误,在于它不是从经文中确定意义,而是透过把主观联想读进经文中而创造意义。

文字本身并不神圣,神圣的是它所记录和阐释的启示事件,因此,我们若要领受神在圣经中所教导的真理,我们必须进入圣经的世界,重活圣经的事件,让圣经中人物所经历的,在我们的心灵里重演,毕竟在圣经中,完全抽离其历史场境的启示或应许,实在是廖廖可数的。

书卷分享文章

我会按照基督教正典中目录的次序,从创世记开始,分析圣经中每一卷书的脉络。而每一卷书均有多篇分析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处理一个特定的故事或主题,并且它们不一定反映圣经中章节的划分。

 


Comments

圣经脉络分享 —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