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大纲     请在此进入:分裂王国君王表

1:1-19 耶利米的被召

犹大 : 一个叛逆之国:

 

耶利米的扎:

 

耶利米指责虚假的希望:

  • 21:1-23:40 王室、先知们、及对公义苗裔的应许
  • 24:1-26:24 人民、警告神愤怒的可怕
  • 27:1-29:32 负轭的象征行动及写信与被掳之民

 

30:1-33:26 安慰之书及新约

耶路撒冷的领袖:

 

39:1-18 耶路撒冷的陷落

城陷后:

 

对列国的审判:

 

52:1-34 返回悲剧之日

 

耶利米书简介

耶利米书在希伯来圣经中属于后先知书,但在其他版本的圣经中, 耶利米书是旧约大先知书中的一卷。

请在此进入:分裂王国君王表

耶利米是犹大国末年时期的先知,他见証着耶路撒冷的陷落及王国的覆亡。读耶利米书其中一个困难,是书中所记的信息并非全部按照时序编排。

泪眼先知耶利米

就像以赛亚一样,耶利米被神呼召,是要向一个叛逆之国宣讲信息。神让他知道,他的信息不会为人民接受,相反的,他们会逼害他,但神会加力予他并保护他。因此之故,耶利米的工作是艰苦的,并且经常伴随着眼泪与悲伤。

在他早期对犹大的信息中,先知指责整个国家背道。他用了一个不忠婚姻的比喻,来形容犹大背弃真实的信仰而追随偶像崇拜。先知宣称他们比他们的姊妹国以色列更不堪,北国已经承受了它所该受的审判,但犹大仍然没有从以色列国的可怕下场得到警惕,反而更是盲目地步其后尘。

虚徦的保証

在带领国家走上歧途的众多领袖中,假先知将要承受更大的罪责。他们作出虚徦的保証,宣称国家与耶路撒冷均永不覆亡,人民均盲目地把信心放在神从前向大卫所作的应许上,相信不论内里的人民如何的邪恶,神仍然会保护这个国家!

耶利米驳斥这种假盼望,并且挑战人民思想示罗地的下场。示罗地曾是会幕安放之处,但由于国家的罪,那地已经变成荒塲。若神可以如此对待示罗,为何衪不可以同样的对待耶路撒冷?但是,人民非但没因此而悔改,他们更视这些言论是叛国罪,他们开始逼迫先知,甚至更出现要杀害耶利米的阴谋。可是,神保証衪会保护他,他们邪恶的阴谋不会成功。

耶利米的挣扎

在神的指示下,耶利米作出了一些有预言意义的象征性行动,以代表即将要来的毁灭。先知本身甚至因神对这个国家愤怒程度之大而震惊,他为这个国家求情,但神不允许。犹大叛逆之深,已经到了无人能够为之求情的地步!

另一方面,因着他向国家所传的审判信息,耶利米被他的同胞仇视、甚至咒诅。这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担子,并为先知带来莫大的孤单。有时甚至他也怀疑神是否已经离弃他。因此,他不只投诉人民的邪恶,他亦为他因神交托他的工作而受的苦,向神投诉。经常处在内心的挣扎中,耶利米为他的先知使命付上很大的代价。

王国的覆亡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耶利米见証着他所预言的一一应验。他经历了犹大国最后数位君王的日子,亦见証着巴比伦数次的入侵。在犹大人第一次被掳后,假先知却仍然继续对国家安全作出虚假的保証,因此,耶利米特意以付轭这象征行动来表明,巴比伦将再度入侵。

最后,耶路撒冷在公元前605年终于在强大的巴比伦军前失陷,更多的犹大人被带到巴比伦作人质。但纵然王国已经覆亡,但假先知竟然继续他们的谎言,向人民保証被掳之民很快便会回来。对此,耶利米写信与在被掳之地的犹大人,吩咐他们要在那地安顿下来,因为七十年内他们都不会回国。

新约的应许

现在既然审判已经执行,神应许在未来的某天,衪必与衪的子民另立新约。旧约之律法是写在石版上的,但在新约下,神的律法将要写在他们的心上,并且他们要领受到能力,能够遵行神的道。另外,不像当代不忠的领袖,神会从大卫的后代中兴起一位新的领袖,他将要带来复原与祝福。

耶路撒冷的陷落

当西底家的日子,耶路撒冷被围因时,在绝望之中,城中居民都改变他们的恶行,遵守律法所要求的,希望这样可以取悦神,则该城便可得拯救。可是,当埃及援兵开到而围城之困暂解时,他们立即恢复过往的恶行!事实上这种不顺服也不是新的事情,在前代约雅敬的时代,约雅敬亦曾鄙视耶利米的警告。

当巴比伦人再度围城时,西底家拒绝听从耶利米的忠告,没有向巴比伦投降,结果城破后,巴比伦人不再给予犹大第二次机会了。西底家在面对他可悲的结局前,最后看到的是他的儿子们被处决。

犹大王国已经不再存在,巴比伦指派了一位总督管理犹大地。可是,不久后再度爆发叛乱,因此,耶利米被迫连同其他的犹大人逃往埃及避难。

耶利米书见証了一个神的忠心仆人,为了要完成他被召的使命,付上何等大的代价。


Comments

耶利米书 —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