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故事中的讽刺 (创3:1-24)
在阅读有关始祖被试探的叙述时,你有否发现当中存在的多重讽刺情节?讽刺的文学手法所表达的,是事件表面在读者心中所营造的印象或期待,刚好是事实真相或是其结果的相反。并且,创世记第三章中的试探故事,表达的是一种悲剧式的讽刺,因为事件出人意外的结局,无论对亚当、夏娃、抑或是全人类而言,都是一个悲剧。
首先,整个试探的事件似乎都指向人在犯罪中的被动角色。那么,主角是谁?谁应为人类的堕落付上主要责任?
从对试探事件的描述来看,最合情理的答案似乎是蛇。导致夏娃和亚当质疑神的意图那一段对话,是蛇主动引发的。并且牠的智慧及对智慧的邪恶运用,在伊甸园所有的生物中特别地被分别出来。事实上,在与蛇的交谈中,夏娃是被动的,采取主动的是蛇,牠是试探者。
而且,蛇用尽一切方法去打动夏娃对神的信任:牠假意询问夏娃,神是否禁止他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借此来混淆神原本是十分清𥇦的禁令。并且,蛇更向夏娃直接控诉神禁令背后的意图,以一个诬告的动机来混乱神原本善良的动机。
在这众多因素下,作为读者,你会觉得夏娃的犯错是情有可原的吗?蛇那些半真半假的说话,难道不会混乱人对神旨意的认识吗?难道夏娃不是蛇整个精心䇿划的陷阱下的一个受害者吗?明显地,夏娃本人也正是这样想的。当神质问她所作的是什么事时,夏娃回答的矛头直接指向蛇,而非她自己。
可是,在神审判的宣布中,明显反映了神并不如此看这件试探事件。不错,蛇作为试探者,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可是,夏娃的罪责仍然是首要的。真相出人意料地,是夏娃在整个试探过程中,扮演的并不是像表面看似的纯粹被动角色,相反,她是整个试探互动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因为在不同的地方,均有暗示夏娃心中早已有对神不满的情绪存在。
蛇的第一个询问的要点,是把神只针对单一禁树的命令,放大成包括所有树木的普遍禁令。若这普遍禁令是真的话,明显地它是不近情理的,甚至是极端的苛刻!若人被禁止采摘一切树上的果实,那么,在伊甸园的场景中,人能够以何物为粮?这种极度夸张的混淆,除非是夏娃心中早已认定神是不近情理的,否则很难会产生什么果效。
夏娃的回答似乎也反映了这种隐藏在心中对神的不满。神的禁令是:不可吃禁树上的果子。但夏娃却夸大了这禁令,加上了「连摸也不可」!不错,夏娃是纠正了蛇询问中的混淆,可是她本人不是也像蛇一样,把神原本是针对性的单一禁令,夸大成不合情理的一个命令?因此真相是:夏娃心中早已隐伏对神禁令的批评和不满,正因如此,蛇的试探策略,是直接针对夏娃的心思、为引起她共鸣而为她「度身制造」的!
另一个讽剌是有关神禁令的动机。蛇对神的控诉是:神要防止人取得像祂一样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即是说:禁令的动机是自私的,禁止人升上与神平等的地位,为要维护神自己的优越地位。夏娃的想法似乎也一样,对她而言,禁果的吸引非旦是它的美丽与可口,更是它能给予人像神一样能够分辨善恶的智慧!
奇怪的是,吃了禁果后,夏娃与亚当的眼睛果然是明亮了!他们对恶的认识,果然有了新的一层视野!可是讽剌的是:这种转变并非是对善恶能够作独立的判断,而是人在善与恶之间的处境中改变了其处身其中的场景。
人从一开始便完全能够分辨善恶,人认识神,就等于认识善恶的判断标准,因为神是永恒中惟一的至善本体,祂是一切善的本源与绝对标准。这情况在人吃了禁果后也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人处身其中的处境。从前人是存活在善之中按善的反面定义与理解恶,但现今人是活在恶的实况中主体地经验恶。禁果的确使人的眼睛明亮了,可是却不是蛇所应许、夏娃所期待的那种经历!
而且,纵使蛇把神的动机描绘得多么的自私,不论夏娃把神想得多么的不近人情,但事实的真相却是刚刚相反!神不但没有怀着任何自私的动机,祂对人的爱,甚至促使祂采取果断、自我牺牲的救赎行动。神宣称祂要藉「女人的后裔」粉碎蛇的头,但蛇却要伤他的脚跟。这是一个决心付出代价才能成就救赎的无私宣告!
最后,蛇应许、及夏娃期待的是与神同等的位份,但结果是什么?人不但永远不可能与神平等,他甚至连他已经拥有的也要失去!在以往的日子中,只有分辨善恶树是禁树,生命树并不是。但是在堕落后,生命树却成为了新的禁树。
生命树和分辨善恶树是伊甸园所有树木中惟独特别题名的,因为它们带有象征含意:前者象征与神相交的永远生命,后者象征神、人本质上不能跨越的位份。倘若人接纳他被造的位份,他便可以永远活在与神相交的生命中。相反,倘若他僭越了人被造的位份,企图与神平等,他不但不能如愿以偿,更会失去已经拥有的生命。
发生在伊甸园中的试探事件充满了讽剌元素,事实上,所有的试探都是一种讽刺:试探者应许的,往往是藉离开神而得到某些益处。可是真相是,离开了众善的惟一源头,人怎可能找到任何好处?缺乏善,便只可能是恶及它带来的捆锁!
Comments
试探故事中的讽刺 (创3:1-24) — No Comments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